本市一家报社。您别误会,我是去听课的,不是去投稿的。听什么课?书法课。为什么会在报社听呢?因为是报社组织去年暑假,我曾经频繁地出入的呀。 您一定听出问题来了吧:一家报社,为什么会去组织书法培训班呢?事实上,这家报社不仅有书法培训班,还有写作培训班、小主持人培训班;不仅有培训班,还有理财俱乐部、婚介俱乐部;不仅有俱乐部,还有“××大集”,售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总之,走进这家报社,跟走进一家杂货铺的感觉也差不了多少。 这让我感到非常的诧异和不爽。这之前,报社在我及人们的心中始终是无比美好的。作为学生的我,虽然不是天天看报,但每当适逢有国家大事或本地的重要新闻时,爸爸都会把报纸上的相关报道拿给我看,我觉得那些报道不仅真实、鲜活,而且有深度和广度,引领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歌颂着和平发展,积极向上的时代主题,比现在偶尔偷看手机时看到的那些所谓新闻强多啦。尤其是其中一些勇敢的记者“深入虎穴”所采写出来的“揭黑”文章,不仅读起来痛快淋漓,更为他们申张了正义的精神所感动。还有,本市有家报纸连续多年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帮助数以万计的家境困难的学子实现了大学梦,平时为遭遇重病等厄运的市民募捐的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让我和人们看到了善良、美好和希望。此外,我本人和我的同学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习作,曾给我们带来很多鼓励,对我们的成长进步大有帮助……,在我的心中,报纸不仅仅是新闻发布的权威渠道,更代表着当今社会的正义和良知,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功不可没。每当在图书馆、商场、车站、公园等一些场合,看到有人在阅读的时候,沉浸于书中报中的广阔天地,将自己与周围遭隔离,感觉非常的真实美妙。可惜,这样的画面愈发地稀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报纸的经营陷入困境,把一些报社变成了“不务正业”的“杂货铺”呢?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报业自身的经营体制和运营方式。新媒体的冲击、经济的低迷,都脱不了干系,尤其是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报纸、书籍等纸质书的需求和消耗量越来越少了,这是我和许多人不曾预料到会有这一天的,纸质书籍可能最终消亡的。 作为一个高中生,我的眼界和能力还远不足以去深入探讨报纸的复兴大计。但是我希望,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人都能养成并保持读报的习惯。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因为这不仅对报纸等有益,更对我们自身的成长有益。没错,现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很普及很方便。但是那上面的内容,“快餐式”、一次性的文化,真的能满足我们成长需要吗?与电子产品上那些碎片化的“浅阅读”相比,报纸上那些系统而深刻的好文章、好专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了解时事热点、世态人情,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与此同时,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给我们今日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与当初的鸦片一样,吞食着我们的热情与灵魂!一百年前躺着吸鸦片,一百年后躺着玩手机,姿势有着惊人的相似!人们没有时间亲近孩子,没有时间陪爱人,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尽孝道,没有时间去阅读,却花大把时间捧着手机傻笑,发微博,发照片,购物、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剧......读书看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人们常常舍得花几千上万元买部好手机,却舍不得用几十元几百元钱订份报纸买本书看看。 对此,我真心地希望,对于那些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好报纸,有关政府部门能给于一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因为新闻报道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想和良知,但新闻人不能“饿着肚子闹革命”。报纸刊登广告虽然能给报社带来一些收入,但未免有时要以牺牲公正和公平为代价,多元化经营虽然带来一些补贴,但无疑会耗费报社员工的时间和精力,它们都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公器”的职责。 最后,我更希望,我一向崇敬的报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顺利度过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和危机。正如2003年11日《新京报》的创刊词所言:“知识分子的良心,从来就是奠定报业大厦的基石;知识分子的风骨,从来就是支撑报业大厦的脊梁。”近几年来,虽然许多报社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它们的报纸仍然办得一丝不苟;支撑他们的,正是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风骨。当然,和所有事物一样,要想谋求长远发展,报纸的办报思路、办报模式和经营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有改有革。 还想引用《新京报》创刊词中的一段话:“报业乃是社会生态链条中不能薄弱、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生态链条中如果缺了报业这一环,就好像林子中没有了鸟鸣,田野上没有了蛙鸣,屋子里没有了猫叫;一个地区报业兴旺发达与否,乃是判断这个地区社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有责任感的政治家总是善于从中领悟效忠国家、造福社会、服务人民的道理。” 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确,报纸,虽然有着它的种种不足,但,我们不能没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