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向,人生一样很精彩_
13岁的麦瑞梦想有一天能做一个出色的医生。
圣诞节这天,她许下心愿,希望能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爸爸听到女儿的心愿,微笑不语,但到了晚上却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这副模型是用金属挂钩把人体的骨骼组装起来的。麦瑞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她出于对人体的痴迷,总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这让她失去不少朋友。孩子们当中,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阴森森的东西。
19岁那年,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来说,麦瑞或许不亚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学生。她的特殊,让霍普金斯医学院决定破例允许一个新生提前跟随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技术与经验。
当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时,院长说:“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为到达自己的目标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们不妨让她的速度更快一些。”然而,在一次手术中,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当看到医生的手术刀割开伤口,鲜血涌出时,她四肢冰冷,头晕目眩,还没听清楚医生在喊什么,就昏迷过去了。
麦瑞认为自己不能就此止步。为洗刷耻辱,弥补缺陷,私下里,她在实验室解剖青蛙、白鼠。她戴上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可是,这也失败了。她闻到血腥的味道,仍然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学校建议,麦瑞转修内科,这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咯血等症状。在一次查房时,她再次晕倒,让麦瑞彻底无法把握自己的前途了。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甚至想过自杀。
难道自己的人生就此完结了吗?她悲哀地想。最疼爱麦瑞的奶奶决定找她谈一谈。一天下午,奶奶拿着从《国家地理》上精心找出的一摞图片,来到麦瑞的卧室。她一张张地把那些美丽的风景展示给麦瑞看。麦瑞不理解奶奶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奶奶抚摩着她的头发,慈爱地说:“傻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并不只有一条道,只要愿意,选择适合你的另一条路,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境地。”
看着奶奶温暖的目光,麦瑞哭了起来。
之后,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就读。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芭比娃娃的讨论。集中的意见是,芭比娃娃的身体实在是太僵硬了,能活动的关节不多,眼睛不够大,与大家期待她越来越像真人的愿望相差太远。
忽然,麦瑞想起了组成人体的那些骨骼,想起了自己积累的知识。她进入玩具公司,创造性地发明了骨瓷环,让芭比娃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的额头,更大的眼睛,更灵活的各种活动部位。芭比娃娃迅速风靡了全世界。
麦瑞无法想象,那个曾经固执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她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了生活中真的不只一条路,有时候换个方向,人生一样很精彩,一样可以到达梦想的顶峰。
断箭_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号角吹响了,战鼓擂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里面插着一枝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以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箭声嗖嗖地掠过,接着敌方的主帅应声中箭而毙。
果然,带着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呼的一下就将宝箭拔出,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枝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
我一直带着枝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他的意志坍塌了。
结果,儿子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枝断箭,沉重地啐了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诺贝尔奖得主是差生_
他学习成绩很稳定,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总是在倒数几名徘徊。
整个小学生涯,都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以致于今时今日采访他当年的同学,大多数人对他都没什么印象,太普通了,成绩也不好。好在有一个同学还记得他--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他的脸上都是阴天。
小学的几年中,他被生物学深深吸引,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算是他给人最特别的记忆,只因在当时引起老师同学的强烈反感。
15岁时就读于伊顿公学,如愿读上生物课,这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但是,他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男学生里面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牢牢垫底,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当学科的成绩是最后一名的时候,还梦想将来要做这个学科的科学家,确实让人觉得荒谬可笑。
他的老师加德姆写了一份报告:“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这位教师还觉得他“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尽管自己成绩很差,老师也认为坚持下去没有希望,但他自己没有放弃,继续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哪怕不能成为科学家,也要满足自己的爱好。
中学毕业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成绩不佳,他被古典文学研究系录取。招生主任找到他,跟他说,牛津可以录取你,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马上来上学;第二,你不要学习入学考试的科目。
也就是说,牛津大学录取他的条件,是不允许他研究生物专业,或许在老师看来,以他的成绩,真的不适合做科学家。不如去学习他所有成绩中看起来相对还不错的古典文学,这或许是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坚持固然重要,但错误的方向,只会让人离成功越来越远。
但是,他仍然对生物学情有独钟,在牛津大学学习一年的古典文学后,他申请转入生物系,再次被老师拒绝,老师听闻过他的生物成绩,不愿意他的加入。尽管不被人们相信,他还是坚守自己的爱好,曲线选择了动物学研究,这跟生物学,有莫大的关系。
这一次,不仅仅是老师,连一直支持他的母亲,也反对转系,在母亲看来,英国的古典文学,是世界出名的专业,放着这么好的课程不学习,选择一个冷门的动物学,还是他成绩很差的专业,简直是一件疯狂的事。
他有点倔强,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意愿,拗不过的家人,只得放任他的选择,如愿所偿,他终于开始自己喜欢的科研生涯。此后的时间,他把所有精力交给了生物研究,可是,他还是“太笨了”。一批的同学,有的生意兴隆,有的出版了小说,甚至在生物研究的专业也有同学出了成绩,只有他,还是默默无闻,不知道在折腾些什么。
喜欢的兴趣,而不是成绩的指引,让他能顶住所有的压力,最终在生物学领域“化茧成蝶”,1958,在完成博士学位时,他从蝌蚪细胞提取出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一举成名,被称为“克隆教父”。在牛津读完博士后,他又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从1971开始,他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如今,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2012,他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约翰·伯特兰·格登,曾经最差的学生,64年以后的今天,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他现在工作的剑桥大学办公室,还挂着当初老师给予的那份最差报告,他用此告诉自己:面对爱好,即使失败也不要放弃。
喜欢,就坚持奋斗下去,哪怕你是最差的那一个,无关成功,因为喜欢,便是最好的理由。
认清自己_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驴每天都在寻思,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一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准备让驴驮点东西回寺庙,这让驴兴奋不已。
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自己搬东西去了。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不知道人们为何要对自己叩头跪拜,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马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以后,驴认为自己身份十分高贵,过去累死累活,真是不值得,因此,它死活也不肯再拉磨了。
僧人无奈,驴不肯干活,自己又不能杀生吃肉,只好放驴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
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如今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驴仓皇逃回到寺里,此时已经奄奄一息了。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有时,离开平台,自己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