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爸妈离婚了。两年来,我们父女俩相依为命。平日爸出外做事,我周末才回家,父女俩一个月很难说上几句话。
一天,我正准备掏钥匙时,门却打开了,出现了一张苍老的脸。原来是爸,我差点认不出来了。不知何时起,爸已变得如此苍老。
“你回来了,快进来吧。”“嗯,你叫我回来有什么事?”“等一下你自然会知道的。”
突然,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从厨房走出来,她是谁呢?怎么在我家里?“喔,杏儿回来了,那可以开餐了。”女人笑盈盈地说,而且说话的语气很轻松,好像在她家似的。
“咳,杏儿,爸跟你说件事。”爸再次开口说话了。“什么事,你说吧。”还是一样冷冷的语气。“那我就直说了啊,你也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一个人操持这个家不容易。你妈走了,我想你一定很伤心。女孩子终究是要娘疼的,我想给你找个妈妈。你看怎么样?”“你说的就是她吧?”“嗯,是的。”哦,我终于知道是什么事了。难怪爸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原来如此。
“杏儿,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还得相互关照啊。”女人仍旧笑着说。“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吧!”说完,我便朝房间走去。
“还想和我做一家人,说得轻巧!想做我的后妈,那要看你的能耐了……”我睡在床上,大脑中全是对那个女人的反感。
次日清晨,我又要返校上课了。这时,爸爸也出去了。“杏儿,醒了?我正准备叫你呢,来,吃早餐吧,我给你做好了。”“我不饿,你吃吧,假心假意的!”我没好气地回绝了她。
“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不过,我有决心给你做一个好妈!”
一个月过去了,我对那个女人仍旧很烦,但她仍旧在讨我开心。
一天下午,我对那女人吼叫起来。爸弄清情况后,对我发火了。我虽然很害怕,但毫无退让之意。爸很生气,扬起了手。我说:“你打呀,打呀!”只听见“叭”的一声,脸上无丝毫感觉,可那女人脸上明显有五个手指印,血红色的——她替我挨了那一巴掌。
晚上。“你的脸怎样了?好点了吗?”“没事,擦点药就好了,你没被吓着吧?”“喔,没有。你知道吗,你很像我妈。”“是吗?”“小时候,爸爸打我,我妈就使劲护着我,可妈是个女人,拗不过爸爸,最后我们母女俩都被打伤了。当然,我伤得很轻。有一次,我妈护着我,竟然被爸爸打得送进了医院……”“你妈真是个好母亲。”“可她却和我爸离婚了,不要我了。”“你妈不是不要你,她也很爱你,其实你妈很伟大,知道吗?我也有个和你一样大的女儿。”“那她人呢?也和她爸生活在一起吗?”“她爸很早就死了,她去年去了她爸那里。她得了白血病,而我最终也没有把她从死神那里抢回来,我是不是很没用?你真的和我女儿很像,大大的眼睛……”
你知道吗?我好想叫你一声“妈”。看来,你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你的女儿会在天堂为你祝福的。
此刻,我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享受到了一份母爱。虽然那份爱是后妈给的,与妈妈的爱不一样,但确确实实是一份至爱真情,值得高兴,更值得珍惜!
阅卷心语:
欲扬先抑,跌宕有致。本文写的是“父母离异,后妈进屋”这样一件家庭变故之事,叙写“我”接受后妈那一份不一样的真情的亲身经历。“我”从抵触到接纳后妈的过程,作者先抑后扬,环环相扣,情节跌宕。此类题材其实也不少见,但本文出彩的地方是通过一系列对话描写,将后妈的遭遇娓娓道来,并且和自己的母亲相互照应,这样,关系的转折变得顺理成章,而且更加体现了后妈的善良和贤惠。“我”能有幸享受这样不是母爱却又胜似母爱的真情,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同时也让读者感同身受。
情境逼真,议论精彩。文中的生活情境都描写得生动逼真,让人如临其境。如,推门见到后妈,后妈主动与“我”搭话;次日后妈叫吃早餐;再后来父亲打“我”时她替“我”挨了一巴掌,“我”与后妈倾心交谈。这些生活场景,描写逼真。描写这些情景时,作者注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特点,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