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在永生与智慧的果实之间选择了智慧,这也隐喻着人类的使命与意义存在于此。爱默生有言:“我最厌恶两种状态,一种是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另一种是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而智慧,便是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到的一种平衡。智慧之于我们,有如基督教中赞扬的无花果,它虽开不出绚丽夺目的花朵,却可结出生命中丰硕的果实。
大智慧者拒绝鲜花,选择硕果。他们常会选择一种淡泊的生命状态,低至尘埃、谦卑地追寻信仰,虔诚地敬畏生命,无论面临风雨还是阳光,他们永远用简淡的水墨为生命着色,拒绝鲜花的绽放与招摇。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虽然双目失明,但他深知智慧的重要性。他说道:“在我的想象中,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智慧,他坚定地抨击当时纷乱的政界,拒绝了各种邀请。对此,诗人阿利法诺如此赞美:“上帝认识他/他认识上帝/彼此却不知底细。”这是对诗人智慧最大的赞美。拥有智慧的人类足以与上帝比肩,诗人是一个小小的上帝。
是的,智慧是无花果,无花的生命历程并不可怕,因为必有生命之果可以收藏。捷克作家赫拉巴尔所著《过于喧器的孤独》中整理废旧书籍的老汉嘉,他十分贫穷,地位卑微。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简直不堪一击。但他正是“大隐隐于朝”的智者,他在废旧书中寻得了智慧,他与康德敬畏道德法律、仰望星空,又与庄子、老子谈论出世入世。在他眼中,那个恶臭而又肮脏的地下室就是充满智慧的天堂,他收获了生命中真正的果实!精神的富足与充实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智慧之果何以获得?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言:“一个人在渴望获得一种真正的学识的过程中,他会得到一种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看似追求无花果的道路是一片虚无,但史铁生的思考解决了这个疑问:“价值的确应由结果转向过程。”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学识看似如同推石的西西弗斯,荒谬无比,但正是在这种不断向上的过程中,人类寻得了智慧,从虚无中创造获取价值,开出了生命的无花果。智慧之果的追寻,如同信仰,永远在路上。
获取智慧之果的人,还应是善与爱的化身!充满智慧的人,不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信奉厚黑者,而是鲁迅笔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过客;不是向商业市场妥协拍出《万物生长》的李玉,而是在大制作冲击下仍恪守内心,执导《闯入者》的王小帅。
智慧绝非仅仅充满信仰、博学多才,在历史上留下自己身影的手段,而是对爱不可遏制的追求,对真理不可遏制的探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人生的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