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上一处亘古的月光,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人们的喜怒哀乐,或是爱恨情仇;满目疮痍或是繁华盛世,这些都是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烙痕。那富丽堂皇的宫殿,或是那河畔边的红墙绿瓦,都象征了源远流长的中国,而我,守望着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内涵。史官提笔,用汉字记录着每一段历史;还有更多的诗人,词人用汉字书写着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读后主词,读他的五代,看他的南唐。一场“花明月暗轻笼雾”,相思情到处,有佳人相看无限情,他恋慕贪享,画地为牢;她风姿卓越,恰似芳华。一场盛世霓裳歌后,清风回眸处,有佳期如梦负韶华。他泼墨填词,金刀灵错;她红袖添香,举案齐眉。后来,“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她终只作伴途景,只剩得“寂寞画堂深院”。李煜自小在豪华的宫殿楼宇中长大,有着如同人间仙境一般的生活,不知道拼搏沙场,守住江山的不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往后,三千大好河山空付,不过四十年,昔日不识干戈的君王,身陷囹圄。国破家亡,只在旦夕之间,最终只留下一片苍凉,不胜半缕王朝的余晖。清代袁牧曾这样评价他:“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他葬送了一脉江山,却换得了一册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只能将那亡国之痛,和那对故国、故人的思念依托给了明月。说起明月,人们总能想到故乡情。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佳节,本该是团聚的日子,而苏轼在密州,苏辙却在济南。或许两地相隔不到千里远,而两人却因奔波于仕途,多年未见,仰望着天上这样一轮明月,不禁引起了离愁,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漫延开来,愈发浓厚。“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是凉的,照进屋里,也照在屋里不眠人的身上,有谁知道带着这样牵肠挂肚的想念的不眠人的心里,有多么凉。可是悲欢离合,世事如此,“古难全”,但苏东坡是个旷达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最好的慰藉了。那首我儿时便会背诵,大家也耳熟能详的李白诗,《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何尝不是将思念之情寄于明月之中啊!问明月,家人的身体是否安好;问明月,故乡是否依旧。明月中带着思念,烈酒中含着忧伤。若是一个女子愁上心头,那是有多么的寂寥啊!再读易安词,看她独自一人泛着轻舟,终日凝眸,谁知她眼望何处,心向何方,雨疏风骤,给她添了几丝新愁,饮近杯中的残酒,却消不尽心中的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似梦非梦中,她若有所失,她寂寞惆怅,生活陷入颠沛流离的她啊,却无可奈何。从古至今,还有千千万万首诗歌被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或许他们是守望着一个和平盛世,又或许他们是守望着多年未归的故乡,守望着能有美好的生活,而我,守望着千年以来诗词中的美,守望着诗词中不一样的风采,这些美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彩色的笔触,这也是,文明的影子。我,一个生而为龙的炎黄子孙,欣赏这一切,赞美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