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残酷的平等——观看“心之声”艺术团表演有感

高二观后感1000字
2023-03-24

健全人永远体会不到残疾人真正的内心感受,我认为,这才是最根源、最深处的不平等。

  不是有意疏离,更非贴标签,而是我们所发出的任何一个声音、抛出的任何一个观点,都自动而客观地带有一个冰冷冷的前提:我们是健全人,而你们是残疾人。我们分属不同的群体。

  这种不平等是无法消除的,这种分属不同群体的不平等,有如黑人与白人的差异一样,不是说白人们不接受黑人,白人们不爱黑人,白人们不包容黑人,而是说,当二者作为群像式群体概念而非个人个体出现时,白人们只有变成瞎子才会忽视他们肤色之间的差异。

  我们作为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也是如此。一种天然的划分界限摆在那里:我们即便给予你们最大的理解、尊重与关怀,也不能改变你们与我们之间客观上的身体差异。

  这看似陷入了不可知论。因为客观差异就不能相互理解了吗?难道我们因为不同的地方与特征就无法体会彼此的心灵世界吗?当然不是。我个人鼓励所有人去这样做,自己也在践行对差异的包容、理解、关怀。但请注意是个人,是独立的个体。

  或许这样说还不够生动。再举例而言,我许多时候能够理解父母,能够关心他们,身上还有他们的影子,但从宏观角度来说,不管是哪一方,不都全说着“你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吗?正如我们也会经常提到的“代沟”与“×零后”这样的语汇。因为背景、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差异,我们虽然在家庭中能够互相理解、关爱,但当通过群体界限来判别个人属性时,这种差异就被无限扩大了。小家庭不再作为前提要素,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宏观角度下对每个社会群体作为群像概念的区别理解。

  这也就是健全人群体与残疾人群体无法真正体会内心感受的原因。正如90后与70后之间的代沟一样。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事件、人物混为一谈,我们看待社会现象与问题,必须要有所划分。划分的依据,自然是不同的客观标准。我们不是要刻意强调、突出差异,偏要区别对待,而是多数时候这种划分带有天然成分但更改困难。同样的,你是健全人,就是健全人,不能既是健全人又是残疾人。

  社会中不同群像的形成是由于差异,因此,群像比较时,差异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作为个体虽然友善,但是代沟、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类事件仍旧不可避免地发生。而这其中的根源,同样也化作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一道鸿沟。群体间的真正理解往往是如此困难,否则当初他们也不会成为两个群体。

  我们很多时候追求的平等,是一个群体之间内部的平等或一个群体面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去平衡出的平等。往往这样的平等,是人们所希望见到的平等,而非客观公正的平等。结合前面来说,对于追求残疾人公平的声音是由哪个群体发出的呢?残疾人群体的话语权又是否是平等的呢?如果赐予残疾人的平等最终仅仅是由健全人提出进而满足于大部分健全人所希望见到的平等的话,这本身又是否是一种平等呢?况且,如果前面所说的一种无法消除的社会自带的不平等成为前提条件的话,我们追求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平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