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之间,有路相通。心路似线,牵住风筝与线轴;心路似桥,连接此岸与彼岸;心路似月,融汇异方之情愫。 维系心路的方式因人而异。翻开历史教科书,就可见一斑。战争是历史书中极为有趣的部分,不仅因其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而且归功于它折射出的众生百态,或荒谬或机智,或可笑或可悲。 太平洋彼岸有个国家,它在战争伊始总是保持中立,鹰嘴里叼着根橄榄枝,宣扬和平。但往往眼瞅着自己借出去的巨额贷款有回不来的危险,但急哄哄地参战,顺便捞取点战利品。于它,利益至上。利益散尽,人走茶凉。 而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更喜欢称兄道弟,构筑所谓的“集体安全”。表面上是团结一致,实际都是一场踢皮球大赛,谁也不肯担责。更可笑的是他们还指望“祸水东引”,似乎这个时候,社会制度的分歧与邪恶正义之争同等重要。最后干脆谁也不作声,就这样纵容了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纵容了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直至慕尼黑阴谋,公开勾结,把捷克斯洛伐克送至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于他们,还沉浸在欧陆霸主的美梦中。 人类为世界大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值得全人类反思。它让战败国刻骨铭心,让战胜国牢记教训。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是对侵略行为姑息纵容,还是肩负起大国的责任和义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如今每个国家的发展之路也面临许多选择。 习近平主席有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国正是选择了这条“以心相交”的路,以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为目标,与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共商、共建“一带一路”。这种合作共赢,是大国应有的外交态度。最可贵的人心相通莫过于向着同一目标,秉着同一信念携手共进。因此二战中还是有值得褒奖的精神的。一九四二年元旦,二十六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终于拧成了一股绳。从那里起,胜利的曙光就在东方隐现了。 自“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来,“丝路精神”就渗入了中国的世界迈进的每一个脚印中。不仅蕴含着中国深入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蕴含着中国创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使命感。 在国之大,不在经济、科技、军事之强,而在担当、气度、胸怀之在。前者是基础,后者才是实现质的飞跃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担当和气度赢得世界尊重的国家,才有资格称为大国。而中国秉承开放包容的心路,但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