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今年60岁了,是我们村里的“土秀才”。(开篇点题,“土秀才”的称呼吸引人眼球,顺利引出下文。)说他“土”,是因为他是农民出生,没有上过一天学,出生后就一直跟泥土打交道,和“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叫他“秀才”?因为他以前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总爱和村里人谈论一些时事新闻。久而久之,“秀才”就成了他的代号。你还别说,爷爷戴上眼镜看报时的样子,还真像一个斯文的秀才呢!(简单的话语,勾勒出爷爷的形象,一个爱说天侃地的爷爷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爷爷不上学怎么会认识字呢?爷爷说,这全靠他聪明刻苦,不耻下问,自学成才哦!(具体交代了爷爷“土秀才”名字的来历,让读者初步了解了爷爷的形象及性格特点。)
现在,“土秀才”又成了“电脑迷”了。(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内容的转换也在读者心中造成了阅读期待。)因为我们家里买了电脑,我和妈妈用电脑的时候,爷爷也会凑过来,好奇地问这问那,还要求“实习”一下。于是,握惯了锄头、镰刀的手,握起鼠标来,竟然也慢慢地熟练自如了。(写爷爷由于好奇而认真学习电脑,最终变成了“电脑迷”。建议这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具体一些,可以加入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具体描写。)
爷爷成了电脑迷,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段只有一句话,却有统领下文的作用。下面的内容就分别用具体事例讲述爷爷迷上电脑后的“好处”)
好处是:电脑给了爷爷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和一个安静文明的休闲去处。村里人到棋牌室里搓麻将、打牌,走出来时整个人衣服上、头发里都是一股难闻的烟味、臭味,还有人因为坐的时间太长而引发高血压等突发疾病。爷爷在家里的电脑上打打牌,看看视频,累了就起来转转,一身清爽。爷爷也很有节制,遇上我要查资料了,他会立马从电脑前站起来,从来不跟我争抢。
爷爷成了电脑迷,也有耽误吃饭的时候。有一天下班时间到了,却不见爷爷的踪影,等我们吃完晚饭了,他还没有回来。于是,我这个“小侦探”亲自出马,来到爷爷的工作地点——门卫室,从窗玻璃上往里一看,爷爷不在。我转身正想走回去,忽然听见从休息室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天哪,这副牌怎么又输掉了!”我走进去一看,只见爷爷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我叫了他,他才回过神来:“糟了,都这么晚了!”他看了看时间,又马上接着说:“农场的菜成熟了,我收完马上回家!”(采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再现了爷爷痴迷电脑的情形。)原来,爷爷在电脑里新开辟了属于他的“农场”!
这就是我不甘落后的爷爷!(总结全文,“不甘落后”凸显了爷爷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