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
亮题板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55分)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深邃的你,痴迷的我;严格的你,叛逆的我;狡黠的你,单纯的我……我在“你”的陪伴中,在与“你”的亲近和交流中,渐渐成长。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是人,可以是物。)
题目: 的你, 的我
(2)下面几则有关反省的经典言论,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虽有嘉肴》
说考题
第一道半命题作文,延续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形式, 此题便于考生表达,体现了作文考查内容的生活化和具体化。文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和感受,便于捕捉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同时又很好地避免了考生宿构套作。
此题要想得高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需要确定“你”是谁,根据提示语可以得知,“你”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很多同学在第一时间会想到写父母、师长、同学、朋友……从这个角度确定写作对象不太有新意。
如果“你”指物,可以写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可以从具体的某个物入手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或者以它为寄托物,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写物相对更吸引人。
2.“ 的你, 的我”,审题时一定要考虑前后两空填入的词语的关系。通过题目的提示语可知,所填词语应该是相关的,可以是相反、递进、因果、顺承等关系。填入的词或短语甚至是短句应该是“你”具备的某种属性或散发、释放出的某种特性,对后面的“我”的属性或特性产生了特定的影响。
3.这道作文题目看似限制多,其实选材角度相当广泛,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创新点在“你”的选择上,选材构思的新颖决定了文章得分的高低。
第二道材料作文题借鉴了高考作文的形式。审题时,不用考虑求同求异寻找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只需参透材料本身能带来的联想和思考即可。从题目要求可知,只要我们以其中一则材料的内容为话题或者范围写作就是扣题的,千万不要把三则材料都用到一篇作文中,以免思维混乱。
赏佳作
你愿意做一个懦夫吗?
一考生
你愿意做一个懦夫吗?
每每心里产生懈怠的念头时,我总会这样问一下自己。
之所以会这样问自己,是因为曾经的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你可能还不知道,我曾经考试作过弊,而且不止一次。俗话说得好,纸包不住火。那次也正因为作弊,在考场上与同伴传递纸条,被监考老师逮了个正着。
接下来,你懂得,自然是班主任老师的一顿臭骂:
“考试作弊是一种什么行为,你难道不知道?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一种不讲诚信的行为!考试作弊,你就是一个懦夫!……”
什么?懦夫?考试作弊,我知道,不诚实,不讲诚信,但这怎么能与懦夫挂上钩呢?
班主任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继续语重心长地跟我讲:“你看看,你之所以作弊,不就是想考个高分吗?不作弊,考的分低,难道就不是你的分了?一个连自己真实的分数都不敢正视的人,不是一个懦夫又是什么?”
听到老师这话,我恍然大悟。可不,想当初,我之所以作弊,就是因为考试中遇到了不会的题目,而我又实在太想要一个光鲜夺目的分数了。你可要知道,从上小学一年级起,我就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家长眼里的好孩子,“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模范少年”……这一大堆的荣誉也一直伴随我的成长。如果考不好,我怕,我担心这些曾经拥有过的荣誉离我远去。那样的结果,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不敢想……也就这样,我走上了考试作弊的歪路。
老师说得对,考试一直都有,难道每次考试我都要靠作弊去蒙混过关吗?不能,绝对不能!我不能做一个懦夫,我要做一个坦然面对真实自我的勇士!
从这以后,在学习中,我再也不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踏踏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夯实所有学科的知识,考试再也没有作过弊,考试的结果也越来越理想。而我,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越来越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勇敢面对自我的人。
你愿意做一个懦夫吗?
我想,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我都会不断地这样提醒自己。
这样的提醒,一直都在……
阅卷心语:
认识正确,感受真切。为了维持自己曾经拥有的荣誉,为了保持自己在老师、家长面前的“光辉形象”,考试时“我”竟然屡屡作弊,最后被抓。也正是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改变了认识,悔过自新,获得了学习与做人的双提升。
布局精巧,匠心独具。开篇设问,很好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接着采用倒叙,交代事情的结果,继而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归纳总结。整篇文章叙述方式多变,结构紧凑。
内容丰富,主旨突出。既具体地写了老师对“我”的教育,又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我”考试作弊的情景,还详细地写了自己的反思……如此行文,很好地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