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的风沙,在春秋时代,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奔波于列国之间,徜徉于山谷之内,勇谏于朝堂之上。你,调度于战场内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出没于庙堂上下,上谏君主,下育良臣,你们,是先秦诸子,谱写出的,是百家争鸣。
在那个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针对社会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期待统治者采用。
孔子提倡“仁和礼”,即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墨家的墨子则认为应当“兼爱”、“非攻”,等等。
穿过千年的岁月,我们惊奇地发现,那时的许多思想在现在看来依然是进步的。
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正是现今中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的翻版吗?老子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正是现在的“辩证法思想”吗?孟子的“民贵君轻”不正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吗?韩非子的“以法治国”不正是我们现在“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吗?等等。
可是,既然那时的思想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却为什么没有出现我们所想的繁荣呢?
凭余之拙见,一是政治制度的发展,没有跟上思想的进步。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并且以后的几千年一直延续),这就奠定了思想的极端统一性,也可以说是单一性。有两个人还专门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秦始皇采用的是全盘尽毁,汉武帝采用的是单独放大(儒家思想),就这一点上来说,汉武帝比秦始皇更精明,他知道没有思想的社会不叫社会。这也就造成了汉灭亡几千年以后,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里都有极端的奉儒尊孔思想,极端单一,根深蒂固。
二是科技的发展没有跟上思想的进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我们承认它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而中国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根本无法适应如此繁杂的进步思想……
无论如何,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都是应该被肯定的,它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思想大解放,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