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人教版高一必修《窦娥冤》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高一应用文1500字
2019-05-28

《窦娥冤》教学案例 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  1.戏坛剧苑,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了解戏曲艺术与古典的、现代的话剧艺术的本质特点,感受他们不一样的艺术风貌。  2.舞台小,世界大。从剧中繁纷复杂的人事之中,敏锐捕捉其主要的戏剧冲突,准确把握其显在情节和潜在情节,并思考这些冲突、情节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3.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认真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细心揣摩人物的言语和行为,进而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特征及其作为一个典型形象的社会历史意义。  4.读剧本,只是走进戏剧艺术殿堂的第一步。我们还可以通过看戏、写戏、演戏、评戏等途径来享受戏剧艺术的超强魅力。    窦娥冤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窦娥:一个不幸、善良而又坚强的女子  窦娥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她三岁丧母,七岁别父,寄身蔡婆婆家当童养媳,以偿还父亲欠下的高利债。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就死了,她成为年轻的寡妇,二十岁冤死刑场。这就是窦娥极短暂而极悲惨的一生。    窦娥是贞节、贤孝、善良的化身。她恪守贞节,“一马不鞴双鞍”;侍养婆婆,竭尽孝道;公堂上为使婆婆免遭毒打而屈招罪名,甚至因此而死也对婆婆毫无怨言;死后亡魂还嘱咐父亲要将蔡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窦娥又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张驴儿父子闯入家门,窦娥为了维护自身的贞节坚决拒婚;张驴儿无意中药死父亲却嫁祸窦娥,以逼嫁私了相要挟,但这时还相信官府的窦娥坚持要楚州公堂明辨是非。临刑前,咒天骂地,反抗的对象扩大为整个官府和所有贪官污吏,以及天地鬼神、日月星辰,可以说是用生命向不公正的世道抗议。    善良温顺与顽强的反抗,构成了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窦娥之冤,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冤屈,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妇女的悲惨遭遇。窦娥的反抗,也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反抗,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人民对黑恶势力的强力反抗。  2.创作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王朝,平民百姓与流氓恶棍的矛盾十分尖锐,张驴儿父子的闯入虽然带有偶然性,但这个偶然性却表现了这两个孤苦无依的寡妇受凌辱的必然性,即使张驴儿不来,王驴儿、赵驴儿也会来。元王朝政治压迫残酷、吏治黑暗。窦娥进入了公堂,便受到官吏的严刑逼供。贪腐的糊涂官吏,听信流氓的诬告,只凭口供一审定案,不再复勘。窦娥的无辜受戮,是当时吏治黑暗、冤狱遍地的艺术概括,窦娥是千万个不幸者的缩影。从这里看,关汉卿的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  关汉卿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加进了不少理想的成份,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具有浓烈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他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地蹂躏,不肯让女主人公无声无息地死去,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造了一个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境界。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可能的,然而它确实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意愿。  3.语言:字字本色,句句自然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窦娥冤》的唱词精炼生动,宾白也自然活泼,二者紧密配合,扣紧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使人物栩栩如生。  [滚绣球]以及[一煞]中的唱词突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直抒胸臆,恰当地表现了窦娥冤屈悲愤的心情,而又不失珠圆玉润,酣畅淋漓的韵文之美。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激荡如潮,慷慨激昂。剧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词”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二、学法指导  1.通过比较阅读拓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在文学长廊里,我们认识了刘兰芝、窦娥、祥林嫂三位女性,下面是对三位女性之死的比较分析。  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既是对造成自己爱情悲剧的封建家长制的控诉,也是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表白。  窦娥魂丧法场,身首异处,她的冤死是一个善良女子在吏治黑暗的社会里的必然结局。封建统治者是真正的凶手。  祥林嫂的死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结果。她也曾试图通过宗教来拯救自己,以免遭受被“锯开”的痛苦,也希望死后自己的“魂灵”与阿毛相遇,但当发现宗教不可能拯救她的时候,她便“以死去撞地狱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