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幸福与人生

高二命题2000字
2023-03-24

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这理想也便成为这个人人生最高之目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生活过程也便成了实现幸福的过程。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此见解众说纷纭。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中国封建学子们的幸福,带上项链走入上流社会是玛蒂尔德的幸福,拥有如山的金币是葛朗台的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面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对于幸福的诠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甚至于不同的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体会。从这些不同的体会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生。

关于人生,冯友兰先生哲学地划定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要得到实在的幸福,不能不对自然的基本问题——本体与规律进行认真思考。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人是社会的分子,要得到深刻的幸福,不能不对社会的基本问题——稳定与发展进行认真思考。思考人生也好,思考社会也好,思考自然也好,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就深刻的人生幸福。幸福是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的起点与终点。由此,对幸福的诠释不得逃避另一个命题——关于人的使命的命题。如果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不去追问人的使命,就好像无舵之舟,任凭随意漂流,与世浮沉,也不能算是真正做人。从成克杰到陈良宇,其悲惨结局均源于这种忽略了对人的使命的认识。人的使命或天职,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理想。使命是客观赋予的,是国家给予的,是时代赋予的。离开了使命,幸福便毫无立足之地。由此看来,人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和幸福一样,即人生的目的。

历史的巧合让儒家佛家在对于人生的认识问题上驶入了同一轨道,一方面认为宇宙是不完满的,正在创造之中,待人类去努力,所以天天流动不息,常为缺陷,常为未济。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做事便会感受到一种幸福,即使不成功也罢。一方面又认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于是孔子与佛家都主张“无我”,佛说:“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说:“诚者非但诚己而已也……”将私心消除,将无谓的计较消除,如此这样才可以做到“仁者无忧”的境界,人人都认识到这一点,离和谐的目标也就不远了。从儒家与佛家关于人生问题一致的认识上,我们不难领悟到游离于社会的幸福是难以找到其生存空间的,即使那种游离于社会的幸福在某些人眼中属于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幸福,其结果一定是短暂的,最终所付出的代价是为社会所抛弃。历史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人类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呢?罗佐夫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么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幸福首先必须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肉体,或心灵。肉体的享受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心灵的享受才是人类最高尚的享受。学问、艺术、道德几无一不是心灵的活动,人如果在这三方面达到最高的境界,同时也就达到最幸福的境界。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其关键在于这个人生活得是否有价值,就看他对于心灵或精神生活的努力与成就大小。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他事事处处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假日里,他主动到车站为旅客服务;他把自己省吃俭用节下的津贴费,支援灾区人民和有困难的战友。他看病路过建设工地,就主动参加工地劳动。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认为,这样生活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幸福。在雷锋身上,真善美三种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他的幸福也就体现在给予他人幸福上了。

“ 通往幸福的最错误的途径,莫过于名利、宴乐和奢乐生活。”([德]

叔本华)这种途径只顾于衣食饱暖,这类人“因顾到肉遂忘记灵,相习成风,心灵生活便被视为怪诞无稽的事”(朱光潜),这与行尸走肉就没什么区别了。人生的目标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个人的生命应该是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衰,人类的繁荣都是依据一个法则而行的,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这个法则建立了今天的文明。因此,“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俄]列夫·托尔斯泰)真正的幸福决不是追求个人的享乐。“人找到生活的意义才是幸福。”([俄]邦达列夫)它是与人类劳动,创造,奉献,甚至牺牲联系在一起的。

让我们正确对待幸福,对待人生,勇敢地去追求人生,勇敢地去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