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十月,道旁的梧桐又开始迎着温软凉爽的秋风摇头晃脑,它们将秋天的颂诗写在叶上,秋风许是喜爱万分,轻轻掠过树梢,便裹挟了去。立冬那天我再次经由此路,在尽头,最后一片叶子摇摇晃晃地落在我手心,我轻声念出它载来的诗句: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一瞬间,巨大的孤独感从我的每一寸肌肤溢出来,孤独无人旁观,它吞噬掉我。 一、修行之路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龙应台 黑板旁的日历钟上醒目的高考倒计时,以及那条寂静发声的标语,几乎构成了我们的全部日常。
这个仅有二十一人的小家庭,向来热闹非凡。一间西南隅的小教室,空间谈不上宽敞却也毫不拥挤,个体之间总能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恰好呼吸,恰好孤独。
高三的我们看上去并不曾失去许多,课间仍会有段子手一本正经的笑话,晚读前也还会有阳台上的谈笑风生,圆圆听到“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年”仍会打趣地接上一句“还有不足一个世纪”,稍慰人心。但正如标语所写:有些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高三的我们看上去并不曾得到许多,七个月倒计时所带来的压迫感,铺天盖地的练习和考试,泪水与汗水、成功与失败。最终都汇入时间的河流,永不回返。生命只留下孤独,只留下一条修行的路。
除了竞争与合作,学习更多的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役。每一个困倦午后强打精神的书声,每一杯冲淡深夜疲惫的咖啡,以及每一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立体几何,都是孤独的别称。
我们义无反顾,我们势如破竹。 二、溯本之路
“孤独是空气,你呼吸着它而感觉到自己存在。”
――安妮 宝贝
一直觉得自己算是个合群的人,或者说,我一度这样努力着。我会笑着听完每一个云里雾里的冷笑话,也尽力和所有个性迥异的人融洽相处,以微笑回报赞美,以沉默接过犀利言辞,只当是良药苦口吞下。做完一切合群的事,我偷偷地长舒一口气,坐下来静静享受片刻孤独的狂欢,然后同桌满面春风地对我说:“哎,你猜我今天见到了谁?”我又笑着转头看她:“嗯?是谁呀?”
这大抵便是矛盾所在:一边挤进人群企求逃脱孤独的追捕,一边拼命躲开喧闹寻找孤独。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该是一些启示。合群并非摆脱孤独,而恰恰是选择与孤独为伍,成为杯子空的部分,也往往更具价值。
从这种意义上说,孤独更像是一种契机,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确实心酸,但正是因着孤独的契机,才能拨开层层人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解构着庞大的宏观世界,将群体具化到自身,当人们一向依赖的集体性情感无处安放,也就真正得以呼吸,得以感知自我存在。 三、人生之路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里尔克 一声梧叶一声秋。冬天守时到来,梧桐的叶片也为暂避这寒冬躲进了土壤里。我只身在这里陪伴风和光秃的梧桐。一定是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太猛烈,竟吹散了我满身孤独。
现在想来,孤独似乎是个极宽泛的概念。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是孤独,卡夫卡在拥挤中的沉默是孤独,张爱玲袍上的蚤子也跳动着孤独的影子。孤独总是用心良苦地以宏大的包容掩饰自己,而这一切,又恰恰印证孤独。
这条路不算长,寥寥几步已在尽头,可下一个转角之后,一定又是残秋在冬日里的灰白剪影,放眼望去,尽是孤独。然而那又如何呢?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我不怕独自走向下一条路,我将要独自走向孤独,在孤独中人生不曾穷途末路,在人生独行的路上也无人孤独。
第二条路也果然清冷。
可心里正有一万个孤独的旅人同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