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高一记叙文3000字
2023-03-24

看习惯了沉浮中的离合聚散,深深懂得,快乐与否,心境使然。平常心造百般世界,眉间放一字宽,笑对万千风景,如此便好。 ——题记  岁月埋香,何堪思量,百味人生,沉浮有数。如酒世事,深刻的东西实在太多,不品其味难得其中醉,如何走一遭从容,落一纸洒脱,演绎一段决绝清高?若说人生如海,风波到来前是平静,风波逝去亦平静。风波反复无常,一路走来,文豪苏轼又如何面对变化的心,浮动的影?  遥想当年,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意气风发。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可谓一鸣惊人。一纸《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和洒脱拍手称快,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洵病逝,苏轼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此苏轼似乎被命运牵连,而自己却又一次一次拼尽全力与命运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拼搏。自请出京,原想远离官场的明争暗斗,一心为民,在地方任职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调为湖州知州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不忘点缀几笔,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由此引发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越是杰出、耀眼,也越可能遭到世人非议。苏轼亦如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高处不胜寒的苏轼让四周的墨色更加暗淡,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于是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山雨欲来风满楼,寂静的前夜,暴风雨即将来临。  忘恩负义的舒亶、嫉贤妒能的李定、跋扈虚伪的王珪、心术不正的李宜之,甚至还有苏轼的好朋友沈括,也检举揭发他的诗,七嘴八舌地在皇帝面前分析苏轼对皇帝有二心。光献太皇太后竭力保护苏轼,但最终他还是进了大狱,后又被贬黄州。从开始的凌云壮志,到此时的无奈孤寂,苏轼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公务之余,他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从原来的满腹经纶,洛阳纸贵,到如今的“东坡居士”。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在黄州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相处,往往为醉人推骂,辙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红尘茫茫白发深,摊开手掌,看命运在掌心颠沛流离。  深夜时分的苏轼与张怀民游承天寺,月光如水,两个被贬谪的人自称闲人,一起欣赏月色美景,互吐心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这耳。”苏轼多磨复杂的心境尽显。他忽觉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不觉怅然。不同于柳宗元因贬谪抑郁而死,苏轼以豁达洒脱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尽管再也没有风波前的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的豪情,再也不能“亲射虎”“射天狼”,更不会有“持节云中遣冯唐”的机会。回首往昔,星眸迷离,方觉,年华原是冗长的梦一场,梦里繁花似锦,梦里落英纷飞。正因着难言的山水与远逝的古人对话,于是对话就变得异乎寻常。于密州中秋,苏轼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挥毫泼墨地做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俗世尘衣,一怀苦乐,万缕沧桑,清颜凝霜,多少次寻觅中将心摔疼,几点唏嘘,几丝感叹,几许萧瑟。斟一程岁月,将杯中离合,个中寂寞与无奈,慨而饮下,醉也好痴也罢,只想以残缺的姿态,活出生命最美,纵有千般感慨,纵使心酸凄然,亦化作绝世笔墨抒胸中所感所抑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他的遭遇。他不再以诗文来追求社会轰动,而是在找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岁月如棋局局新,人情似纸张张薄。笔墨人生,命运无序,淡泪随烟,年华,几许磨消?方渐懂得当中典藏了生命最纯真的厚重,明白了使人从容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处浮世而悟静美,品味世间冷暖百态。因为佛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与乌台诗案风波前,他名动京师、科考第一的生活相比,与那时的心境相比,已脱胎换骨。  不由感慨苏轼是有着怎样的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脱俗的品性,才能在黄州作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佳句?风波过后的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雨而处变不惊、潇洒自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得的顿悟和启示。所以“淡”是他经历世间百味之后,对于人生最后的选择。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朝堂上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个人坚强淡定的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次次痛苦艰辛的磨砺中造就。“悟”字拆开来看,正是追求吾之真心,这当中又浓缩了多少万语千言,沉淀了多少痛与泪?想来,这尘世每一场离愁悲歌都是年华里的一场放逐的心路吧。修心之路上,雨狂雨疏已不再是他的所谓,曾经的失落与无奈不过只是年华里一种寂寞姿态,一种成长的过程。其实,世间多少人不是含着泪花奔跑,一路跌撞一路流血一路坚持,却不曾放弃、不曾服输?  弹指一挥间,一逝廿余载。回眸一路走来,受过委屈,看过冷眼, 碰过壁,跌过跤,然,当他从这无奈中挣脱出来,学会坚强,学会淡然面对,之前的那些又算什么呢?  最后挥毫泼墨,清旷豪放地写下《定风波》三字,作为心路的总结。  正因被贬的风波,使苏轼参悟人生,改变生活态度。而,千古杰作的前奏已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又将产生。巅峰不仅来自风光之时,更源于磨练之后。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都将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那时苏轼的心灵澄清明净,胸怀旷达宽广。  一路坎坷跌撞,风刀霜剑兼程,使苏轼看岁月更清楚。生命中,本就有太多不得已,看一眼乱象不如静一分清闲,于俗世纷扰中寻一份静气,守一份安然,淡看青山遮日绿水无波,于得失跌撞间成熟蜕变,破茧成蝶,让染了俗泥污土的双脚,于浮世繁华中,赏一景细水长流,观一段沧海桑田,舞一回尘世精彩,花开心相惜,花落心不惊,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坐看云起云舒。  走过流年悲喜沉浮,历阅尘世沧海桑田,恬静浅笑,安然面对生活给予的苦辣酸甜。握一份懂得,盈一怀暖意与淡泊穿行于浮华俗世,以一袭最温婉姿态,于淡淡的疼痛中温暖清寒岁月,轻舞时光,向暖流年,笑拥风霜,痛到泪流,不言苍凉,回眸处,自从容,傲视沧桑,即使心已百孔千疮,步履已然蹒跚。  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守一份懂得与知足,便是人间好时节。正如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明朗。水,以无形演绎万形,淡,让人简单而又快乐,与其褪色,不如始终“淡”心以许。  生活中有时羡慕他人是因为我们期待完美,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还鱼一池水塘,珍惜当下拥有,借鉴他人努力的过程,浅浅行,静品淡看,一碗水端平,才会幸福。忙了,累了,不妨停一下脚步,静心,书一笔清远与写意,或尝品半盏暖香,你会惊觉:噢,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走得再远,请别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从没放弃实现所往的权利。一路走来,我们看过汹涌,领过怅惘,尝过喜悦,恨过平庸。当路上的一切回归平静,当心灵不想再选择波涛,叶落,归尘,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在于它给予我们的历练。心似莲开,清风自来,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