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直是古今中外的热门话题。家长们殷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将来就能成人成才,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到时再组建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庭,一家人其乐融融,她亦可以安享晚年。 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长们看到自家孩子卷子上的圈圈叉叉,看着一次一次名次向下掉落,看着“”成绩“蹭蹭”的一路飙升,就开始急白了头发。于是,孩子家里课桌上的作业本越摞越高,假期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是白天上课,晚上就被拉去各种补课班里上晚自习,还有传说中的高级教师帮你辅导功课,周六周日更是比平时上学的课程还满。 我有一个朋友,那天她和我一起放学回家,一直低着头,走到半路,她停住了脚步,抬头看我,说:“芳芳,陪我去新华书店一趟吧,我想买点书。”我说好。从新华书店出来,没走两步,她又说:“陪我去附近的超市看看吧,我想买点笔。”我说好。从超市出来,没走两步,她开口:“陪我去旁边的饭店里买点吃的吧。”她低下了头,我停下脚步:“说吧,到底怎么了。”她沉默了。当我都准备放弃不再追问的时候,她才缓缓开口:“不想回家,回家就好累啊。做完学校里布置的作业,就要做妈妈买的练习册。每天,只要上过的课练习册都要做再接着就是背英语背语文......我好累啊......”她说着,声音哽咽了一下,“上一次考试没进妈妈给我定的目标,妈妈就很生气,说我‘丢人’,作业的量都是以前的好几倍......我感觉妈妈想让我学习好的原因就是为了她可以在饭桌上吹嘘自己教的女儿多厉害。” 我听完了,沉默了,没有多说什么安慰她的话,因为我也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或许我应该跟她说:“你别这么说,你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呀。”但看得她哽咽的说不出话来的样子,就无法开口说这句话。的确,在中国,有一个人的存在叫“”。从步入小学到现在,就听着爸爸妈妈说过无数次“你看看怎么样怎么样,再看看你”。这一句话曾经引发微博上的热议,勾起了许多人的共鸣,绝大部分人认为家长的这种“激励”性的行为让人厌恶。甚至有的心性敏感的孩子会认为: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既然这么不喜欢自己,那为什么不找别人做的你孩子呢。有的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反应过来,我这样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于是立即改变方式,但有的家长却是开口就是:“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好吗?我难道说的不对吗?你就不能多上进一点吗?”寒了孩子的心。 由于现在的信息技术的越来越发达,孩子的心智成熟也是越来越快,心里更是觉得是个小大人一般,自然是不甘自己的父母一个劲的夸奖不知是从哪儿听来的“”。由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也就会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成绩的跌幅。 而家长们就会越来越急,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焦躁,可附近的补习班却是喜闻乐见,开始打着“只要能通过考试就能被名校预录”、“中学分班考试要考”、“课上没讲校外培训机构会讲”等旗号,大肆的招揽学生,家长开始病急乱投医,压在学生肩膀的担子与压力也是越来越重,却不见成绩有大的提高。孩子也因为补课班的日益增多,每天与父母的交谈越来越少。于是开始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拉锯战”,家长非常的想知道自家孩子到底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孩子一个劲的埋怨家长为什么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由此一些敏感的他们疏远了家长,只憋在一个自己的小角落里,更甚的是一些学成了书呆子。 据新闻报道,陈女士为给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补课,每年各种补课费用约6万元。根据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7统计,2016沈阳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444元,也就是说,这个孩子仅补课费就相当于当地一个成人的年收入。“现在补课费用越来越高,家长很无奈,既觉得难以承受,又感觉不得不接受。”上海市人大代表马瑜说,“很多补课都是超前学,‘早学几年、多学几遍’。” 上海市两会上,和马瑜有类似感受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据半月谈消息,上海市人大代表李飞康在建议中写到:“每个孩子每月课外补习、培训等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甚至十几万,这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怎么承受得了?”南昌师范学院教育评估院院长叶存洪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群体焦虑。终于在今年的2月26日,四部门针对此类乱象重拳出手: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将对补课乱象进行专项治理。 那么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成长,你们应该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信心。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报名几个补习班,让孩子看起来忙忙碌碌,却什么也没学;也不是你多说几句“”就能换来的。有科学报道称,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孩子会变得开心,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就会增强。因此不要让一个简简单单的补习班,一个传说中的“”,再见了亲情,产生了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