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呈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小伙伴”文/顾德宁南京正式推出弹性放学制度。率先试点延迟放学的南京琅琊路小学也明确,多出的课余时间不安排集中学习,而是设计一系列的学生社团活动。“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话现在很流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小伙伴,同一班级或同一教室里学习、甚至同桌好几年的同学,还有面对面住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年龄相仿孩子,都未必能成为真正有趣、知己的小伙伴,都未必有私相共处的欢乐时光,都未必会留下彼此的影响、友谊和念想。同学和邻里孩子正在成为“面熟的陌生人”和身处群体的“孤独个体”。许多孩子没有自己小伙伴的情况,我国早些年就有了,近年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前些年的一些原因,如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家庭的小型化、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和升学压力过大、家居的封闭化和精美化以及社区关系整体意识减弱等,还没有消除。现在又来了“数码藩篱”,手机和电脑的密集使用隔离了小伙伴交往仅存的时间和情感需求,成了他们更为亲密的“数码小伙伴”。这种状况很不好,有教育界人士称为“同龄伙伴危机”,这并非危言耸听。缺少同龄玩伴,使孩子们的模拟体验增多,而生活体验减少,间接体验变多,而直接体验减少,这些对成长来说是个“软伤”。调查表明:“伙伴危机”已影响到我国孩子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出现生活体验少、人际交流少、自立迟缓、交往和合作障碍等,这将影响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和正常发展。目前,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增多,尽管影响因素很多,但同龄玩伴的减少或缺乏必是重要因素之一。“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背后就有缺乏伙伴教育的阴影。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知如何或不愿与人交往而成为所谓的“资深”宅男宅女。伙伴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和力量,父母和教师与孩子玩可以,但都不能代替同龄玩伴的角色,与成人玩的体验不能替代同龄玩伴。当然,再先进的数码产品也不能。要把欢乐还给孩子,就必须先把更多的小伙伴们还给他们。南京的做法,不仅是恢复和加强伙伴教育,更是一种教育本性的回归。我们希望学校能为孩子创造更多和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按自个的规则游戏,以自己的性子撒欢,结识更多的小伙伴,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自己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享受自己合作的成功和快乐,在伙伴教育中渐渐磨砺和成长。最后想提醒,现在,各国教育界都十分看重和鼓励伙伴教育。如美国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标准,其中的一条就是“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之久”。我们也应借鉴,考虑如何在教育制度上保护伙伴教育,使“我有我的小伙伴”成为孩子的一种教育权益,不可侵犯。(原载2013年10月24日《扬子晚报》由“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网络流行语引到当前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存在的一个致命“黑洞”——缺少同龄伙伴——这一问题上,并深入剖析了这种情况的形成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独生子女、学业负担、家庭保护,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数码藩篱”将孩子们一步步推向了“伙伴危机”的深渊。而这种“同龄伙伴危机”的出现,则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心理上的隐患——“生活体验少、人际交流少、自立迟缓、交往和合作障碍”甚至导致与他人相处困难、对别人心存芥蒂等严重后果。要挽回这一影响,作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就是“把更多的小伙伴们还给孩子们”。这种“归还”,就是创造各种条件,如减轻课业负担、给孩子们多一点自由相处的时间等,使“我有我的小伙伴”成为孩子的一种不可侵犯的教育权益。本文发现问题,见微知著;解决问题,不落窠臼。值得称道,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