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时年25岁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公元1405年,三十而立的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开启了七次下西洋的漫漫征途。他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的国家和地区。 怀着“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使命感,青年张骞与郑和各自踏上了和平合作的旅途,成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他们开辟的丝绸之路,犹如一把古老的琴,弹奏起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旋律。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用笔触记录下丝绸之路留下的硕果。 古老丝绸之路的诞生,本身就是怀着好奇和勇敢的青年探险家的杰作。他们乘风破浪,踏遍黄沙,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为中原带来了胡饼、胡床、葡萄美酒、天马、大象、玉器、丝绢、瓷器,也播撒了对外交往的友谊。陆上和海上的丝路推动着亚、非、欧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也交织着中华文明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 时光流转,丝绸之路几经历史烟云,虽有过沉寂但并未湮灭。当时间的指针转动到2013年时,阔别已久的千年之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外国事访问期间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包括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也为青年人再次成为它的建设者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探索求知是青年的天性。纵观“一带一路”的建设历史,青年始终是走在探索一线的一群人。无论是承担大任的张骞还是郑和,都正值青壮年,他们以大无畏的勇气征服了海洋与黄沙,走出一条惠及各国的友谊之路。有调查表明,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许多青年通过互联网认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印象正向且多样。青年群体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高、求知意愿强烈,拥有参与“一带一路”研究与建设的动力。 青年是文明交往与文化传承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民相亲”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所涉及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最为无形和持久的就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通过青年人之间互学互鉴,发挥孔子学院等国际文化交流机构的平台作用,可以减少沿线各国的隔阂和误会,增进感情,在人文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真正独立了,亿万中国人都将自己的理想自觉地熔铸到波浪壮阔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执着地寻求祖国强盛之梦。想起那个年代,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拼命干、讲奉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们有太多感动、太多悲壮、太多艰难、太多荣耀,它们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民族复兴是青年背负的时代使命。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对中国21世纪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蓝图规划,是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和必经之路。无论是求索知识的学生还是身处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每一个青年人都应用自己的拼搏留下时代的注脚。 我们伟大的祖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少年强则国强”,古老的路与年轻的心碰撞出的火花,将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