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高考命题组成员:
你们好!
我是一名考生。初见这作文题,简直大吃一惊,竟然是书信一封,真是始料未及。刹那间,如同置身于汪洋大海,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但搜肠刮肚之后,仍是毫无头绪,彷徨犹豫足有一刻钟,竟是只字未写。看着匆匆流逝的时间,我只能赶鸭子上架,给你们写下这封冒昧之信。
在21世纪,这个传统文化渐逝的今天,在网络通讯异常发达的现代,书信如同发黄的古籍一般被丢弃在历史的一隅,早已被湮没在电话、QQ聊天、微信等汪洋大海之中,恐怕也只有爷爷辈对其略有知晓吧。对于我们这些90后的高中生来讲,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我当然理解你们的初衷,无疑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吁,是对习惯于背诵满分作文的学生的一次警醒。可谓是深谋远虑,用心良苦啊!但关键是在举国瞩目、决定万千考生命运的特殊考试中采用这种方式,会不会有失考虑?
况且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书信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有其自己的命运和发展轨迹,优胜劣汰,这是必然的丛林法则,逆势而行,强行提倡,会不会不符合发展规律?所以,我觉得高考命题应该与时俱进,此其一也。
毫无疑问,这个命题,显然会将老陈父女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可以想象,他们平静的生活将被无情地碾碎,他们父女刚刚愈合的心灵伤疤会再次“流血”,他们一举一动、前尘往事会在网络时代被无情地“暴晒”,甚至,他们的一生会因为这个高考题而彻底改变。我不知道你们在命题前有没有询问当事人的意见,但根据保密原则,我想这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我觉得你们可以考虑使用化名,这样既可以达到命题的初衷,又能保护老陈父女,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觉得高考命题应该多些人文关怀,此其二也。
高中时我们学习了苏轼先生《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篇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词作,在本文的结尾,我想套作一词,以表此时此刻身在考场“无处话凄凉”的心境。词曰:十年寒窗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题海无处话凄凉。纵就花季又如何,身心疲,还彷徨。夜来幽梦忽中榜,小河边,愁正长,漫卷经书学霸也癫狂。怎料如今肠断时,六月七,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