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魏国人范睢,因为家贫,便在魏大夫须贾门下当差。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睢为随员。齐襄王听说范睢很有才华,便派人赏范睢黄金及牛酒,范睢拒绝接受。须贾听说后大怒,以为范睢泄露了魏机密。回魏后,须贾将此事告诉了魏齐相,魏齐听后,鞭笞范睢,打断了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装死,被人用苇席卷起,丢入厕所,任人往身上小便。范睢通过说服看守,把它当作死人扔掉了。范睢在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逃出了魏国,来到秦都咸阳,改名张禄。后来,范睢做了秦国的丞相。魏人不知此事,以为范睢死了,此后,魏国听说秦国要进攻韩、魏,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范睢听说须贾要来,就乔装打扮,穿一套旧衣服来见须贾。须贾见他贫寒,可怜他,取一件粗绸袍子送给他。须贾要求见丞相,范睢与他同车来到相府门口。范睢先入,须贾久等,问明情况,才知范睢为丞相,心中惊恐,便膝行跪拜,请求恕罪。范睢指明了他的罪状,并说,今天免你一死,是由于你送我一件粗绸袍子,表明你还有点朋友之情,所以我饶了你。
从上面的事例中,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确实是仁者的风范。在现实之中,人与人之间常常为了争权夺利,更有甚者是借故搞阴谋陷害,如须贾在魏齐面前说范睢坏话后,出现范睢惨遭陷害的情景,其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以便从中捞取政治资本。如果不是范睢宽容须贾,那须贾的命运更加悲惨。可见,宽容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德。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大度,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就笑笑人间可笑之人”。社会生活需要宽容,人际交往呼唤宽容。在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群中相处,难免不产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闹矛盾、摩擦、争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作为社会和集体中的一员,只要自己对他人满怀爱心,理解他人,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就能化解矛盾和冲突,就能给社会和集体带来坦然与安宁。进一步来说,如果碰上一个真的刁蛮无理,欺压横行,无处不恶的暴徒会有很悲惨的下场的。恶人自有恶人磨,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作恶者终会有报应,罪有应得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惩治违法作恶多端着,是为了提倡宽容的宣化作用,惩恶扬善,营造文明礼教和谐氛围。只要有宽容教育,就充满和谐圆满。因为,宽容忍让是一种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情感,是一种感知人生美好的理性思维,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必备的人格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