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褒言川意

七年级写景1500字
2016-08-04

慧褒和尚是我的恩人。我也是因为他才被取名“褒禅山”的。

华山是我的别名,那些将“华”读成“花”的人,才真正了解我的故事。我是一座因为慧褒和尚有了名字的山,也是那座王临川先生笔下谈古论今,有志无悔的褒禅。

——题记

一、褒禅

慧空禅院未建起来的时候,我还是座名叫“华山”的小土丘。小土丘经得风吹日晒,倒也成了一座山。

过客流水般匆匆,来看我的人一直只有不多的樵夫。我看着他们朝出夜归幸苦劳作,偶尔也携着妻儿来我这儿找处荫蔽地坐坐。只是后来,我长的愈发得险了,来的人,也如秋日里萧瑟的风,阵阵吹得我发寒。

慧褒和尚就是在那时上山的。几件粗衣一根禅杖,他就在我身上寻了一处平坦之地,日日诵经,顺便修筑着他的小茅屋。他是要在我这儿长住下来了么?那时的我犹豫着并不相信一个云游的和尚能在我这儿毫无依托的住着。我是欣喜的,也是好奇的。我看日出日落,看满天星斗,看云海翻滚,看长风破浪,看时光白驹。春去秋来慧褒也老了,但他还是住在那儿,和着袅袅炊烟,看我身上纷飞的落叶。

慧褒走了。在我也熟睡的时候,留下几件粗衣一根禅杖,还有那个被后人大肆渲染过的慧空禅院。

我成了褒禅。

从唐的兴衰到宋的崛起,我好像沉睡了近三百年。三百年来,山脚边的泉眼总是围坐着星点的文人墨客。他们举酒属客,流觞曲水,用着数不清的诗文画作为我的泉圈点。那是我的血脉,但也只是平坦山原间平凡的一眼,无险无求。他们也叫我的旧名“华山”。“华实”的“华”。真是可笑。

临川一行游历到我这里时,也是从平坦的山脚上山的。我特意做足了伪装,不让人轻易进入我的深处。他们也叫我“华山”,“华实”的“华”。

南边仆倒的石碑似乎格外的吸引住了临川的注意。我认得它,那是记录着我出生的一方石头。现在已是残破了。我好奇的看着临川,他喃喃读着碑上依稀还可辨别出的文字。他还是想了解我的,不是么?

突然,他好像是发现了什么,用手不停摩挲着石碑角边的一处字迹,随即微笑的看着我。而后招呼着同伴,一齐走向后洞。

我在外听着他们“啧啧”的赞叹,也听到他们开始抱怨洞径愈来愈窄的碎念。果然,没有人能坚持到我的深处,他们因为怕火熄灭,走了爱探险的游人们不到十分之一的路程。便从洞中走出。我看着临川一脸的遗憾。可笑的文人。

临川就这样走了,来不及看我的真颜,便匆匆离去。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二、临川

我是在一个落叶纷飞的日子里偶然听得“褒禅”这个名字的。友人向我推荐褒禅一游,我看了看最近要论述的文章,毫无头绪。便欣欣然收拾了行囊,随着弟弟和友人,一游褒禅。

看了一路的美景突然进入洞穴。比先前发现褒禅原名更让人激动。虽然艰险,但洞内的奇瑰让我流连。

弟弟催促着我:“不出,火且尽。”我只得悻然离开洞,沿着幽僻的小径下山。我是遗憾的,没有真正看见华山的真颜,没有领略华山的奇险。可惜啊可惜。

那些古文学者们呢?他们也像我一样遗憾,不能发现历史或文学的真谛,不能真正了解风花雪月的斑驳,不能尽己之力去干一番大事。他们想过这些吗?他们会不会埋怨看不见真是的彼端,他们会不会带着悔与无尽的思考,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喃喃“可惜”?

突然就想起了那篇文。呀!原来可以这样写。我不悔未游完褒禅了。这样挺好,挺好。

沿着幽径下山,我回头望了望高耸着的褒禅。谢谢。

三、《游褒禅山记》

临川在游历褒禅山后作记一篇,名曰《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有志与力,尽力而为,可以无悔。有志无力,量力而行,悔莫大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临川预见褒禅,看透了古代文人学士不深思不慎取的本质,仅凭一己之念姑妄言之,真是可笑。

突然就看到了东坡的《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可矣,不可矣。

四、褒禅

千年来,我听着无数的人叫我“华山”,“华实”的“华”。千年来,我看着无数古人学者坐于山脚,笑我“褒禅”。我也听着临川给我的那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落叶纷飞,我仿佛看见了慧褒。他日日诵经,笑对我吟:

“花山呀,花山!”

我是错怪临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