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偶感

高二写人1500字
2017-03-17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事迹见于《史记。孔子世家》,晚年专力于整理古代典籍。我们知道他是把教育从官入私的第一人,他的门人众多,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生后所有的中国伟大哲人,他的生平我们不说,下面我们简要说说他的哲学思想。

(一)礼乐

孔子是一个极度崇尚“礼乐”制的人,那么什么是“礼”呢?就是“与其奢也,宁俭,”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幼吾幼”的理想;就是各尽其能、各尽其责;就是一种秩序,就是“君君、臣臣”的秩序;就是大同书里的“大同”。所谓的“礼制”,就是古圣人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而制定了一套繁杂的约束人的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那么孔子认为怎样可以达到“礼”呢?那就是“和为贵”,就是人人都“克己”,他认为对民众只可以“导政以民”,是劝化,是通过“礼”制来约束人,而不是通过严刑峻法,通过对人身体的惩罚来达到政治目的。当然,孔子是不同意《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的,他认为人是善的,只是社会教育、经历不同导致了人的好坏,所以他认为必须对人进行“有教无类”的教育。使人重新回到“礼”的怀抱中,这样百姓才能“有耻且格”,这样才可以“远耻辱”。

那么什么又是“乐”呢?作用又是什么?《礼记》说:“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和应天,作礼以配地。”通过“乐”可以陶冶人情操,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二)“仁”思想

人立于社会之上,就必须要有一个社会德性,那么他所强调的人的德性是什么呢?就是“仁”,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那么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使“天下归仁”。“仁”应该以“和为贵”以“孝弟”为本。这样人们才可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而依我看,孔子所倡导的“仁”就是告诉人们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告诉我们在社会中的义务罢了。

(三)“忠、恕”思想

孔子是一个博学的大哲人,然而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据他自己说是“忠恕而已矣”,那么什么是“忠恕”呢?朱熹在《论语集注》释“忠恕”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则说:“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那么“忠恕”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仁之方”,它是将一个人带到“仁”的捷径。

(四)正名主义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臣弑君、子弑父(你看《春秋》单弑君就有三十六次了)邪说横行(少正卯、老子、邓析的激烈思想)的时代,以他的个性,必定气的吹胡子跺脚。正因为“名不正”久了,所以“天下无道”。所以至关紧要的是必须“正乎名”。因为在孔子看来“名不正”则“礼乐不兴”,以致会“刑罚不中”,最后必然“民无所措手足”。这还了得啊!在他看来要达到理想就必须“正名”,必须要有伦理标准。他作《春秋》为的便是正名,为的便是让人明善恶。因为“正名”对于育德,净化社会风气起着极大作用。

(五)人文思想、鬼神态度

“厩焚,子退朝”他只问“伤人乎,不问马”,在2500多年前,这的确算很人本了。在超自然方面,在一个充满鬼神信阳的时代,孔夫子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六)对于“学”的态度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依我看,孔子的“学”不过是一种经验的积累罢了,只是文字书本上的学问传授;对于“学”,孔子的态度不过是“多闻,多见而识之”罢了,也可以通过“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可以“不迁怒,不贰过”。对于学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未学”的,只要可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也算学了。

(七)政治哲学

“邦有道则庶人不议”说明政府做的不好,读书人是可以讽议政治的。他不主张像后世法家思想家提倡的唯法律主义,他主张德政,主张以“礼乐”教化人,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百姓才会“且耻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