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知龙虎山,缘于文学名著,在《水浒》开篇第一回有对龙虎山的自然景观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狼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想像中的龙虎山应与“藏龙卧虎”,“虎踞龙盘”这类霸气十足的词语相吻合,这次去了龙虎山才知道那里的丹山碧水、茂林修竹无不体现一个秀丽和柔美。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西南郊 16公里处,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这里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十多处神井丹池和流泉飞瀑。峰、岩都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在地质学上称为“丹霞地貌”。
一绝:进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象山(应天山)的一支脉。传说云锦山有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的形状象盘龙,又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而上清溪水从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山中,炼丹修道。山神知觉后,龙虎现身,取代云锦。从此以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我们看的第一站是大上清宫。一位道师引导我们通过九宫图进入大门,上清宫明堂中央地下镶刻一个偌大的阴阳八卦图,制造一种神秘的道教氛围。大上清宫,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张天师做法办公的地方。大上清宫的前身是天师草堂,后改为上清观,宋朝徽宗升上清观为大上清宫。大上清宫有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棂星门)、钟鼓楼 、伏魔殿等许多建筑。其中重点就是伏魔殿,伏魔殿就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洪太尉误走三十六颗天罡星,七十二颗地煞星的镇妖井所在。其后我们又看了天师府,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 因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见龙虎而名。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为天师道祖庭,并尊为第三十二福地。现在的天师府重檐丹楹,古樟蔽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天师府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历史遗存。府第门前一对白玉麒麟,威仪尊贵,董其昌撰写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笔力苍劲雄浑。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嗣汉天师府”、清康熙所书“碧城”和清乾隆所赐“教演宗传”匾额,元代赵孟手书的“仁靖真人张留孙碑”,以及万法宗坛(本文来自 读后感
,转载请保留。)院中九龙三脚香鼎炉、千年罗汉松等,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在绣有金黄色龙、虎的大红帐幔下,天师坐像身披鹤氅,两眼圆睁,浓眉、高额、束发,黑须美髯,左手拿着宝剑,右手微抬,像是要斩妖除怪,显得生动而有个性。大自然的亿载造化,成就了龙虎山独特的风光,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了龙虎山很多的灵秀与内涵。
二绝:乘上清竹伐览泸溪之胜
有识之士说,没有道教就没有龙虎山,没有泸溪河同样没有龙虎山。因此,不游泸溪河就不算到了龙虎山。龙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质很容易风化,山体大都圆滑没有什么棱角,所以山并不高也不陡峭狰狞。没有险山恶水,没有深涧老林,肯定也不会藏龙卧虎。我们乘上清竹伐,溯江而上,粉红色的丹霞山地貌,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像从泸溪河里长出的生灵:僧尼、莲花、仙桃、勺石、锦云、道堂、鼓石、试剑、玉梳、羞女,欢迎我们款款而来。满目是“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美景,连绵数里的近百个奇峰怪石中,有的似猿猴静立不动,有的如文豪向天思考,有的像莲花含苞待放,有的如眷侣脉脉含情……种种奇特的姿态,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在碧绿的泸溪河上漂流着的除游人坐的木船和竹伐外,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只有四根竹子做成的竹筏,像鱼儿般穿梭往来,上面安一两个竹篓,竹篓里装着烧得热腾腾的农家鸡蛋、栗子粽等,凡游船经过便热情地上来叫卖,这就是当地人戏称的“水上超市”。竹筏上的主人热情而执着的招呼使我们无法抗拒,栗子粽的清香也让我们久久难忘。丹山,碧水,竹筏,女人,算是卢溪河的代表作吧。我不禁感叹泸溪河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家女”!
三绝:访春秋古吊探崖墓之奇
陡峭如切的石壁上的千古悬棺是罕见的一大奇观,亦是龙虎山三绝之一。悬棺也叫崖墓葬,是我国多种墓葬中最古老也最特别的一种。坐在竹排上顺壁仰望,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石洞,里面安放着或一或二的棺木,有的洞口还有泥筑的平台。据说龙虎山的悬棺大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遗迹,这里也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那个时候由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所以选择了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死后的安身之所,以示后人的“趋吉”和“尽孝”之意。悬棺是怎样放上去的,这个巨大的问号总是悬在我的心头?从竹排上看那些悬崖临水、也就是安放棺木的一面,倾斜度大都接近或者超过90度,上下并没有可以攀缘的迹象,别说把棺材扛上去,就是想空手爬上去也不太可能。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去的?眼见为实!
为解读3000年之古的崖墓葬之谜,看水岩崖墓彷古吊装成为龙虎山一大奇观。我们聚集在一个飞云阁前平台上,在锣鼓声声中心提到了嗓子眼,一号洞穴下一条船上载着一口硕大的棺木。飞云阁前安放着一台木制的滑轮绞车,绳子一端连着绞车,一端穿过空中滑轮紧紧绑住船上的棺木。滑轮的上端,又有一根粗大的绳子被拉上顶峰,山顶上早已站了几个人,并把绳子固定在铁桩上。忽然一陈爆竹响起,只见一根粗大的绳索又沿着崖壁放到了泸溪河上,一位穿黄马甲的年青人,身上用绳子保险,从悬崖下来。他拉着绳子,一步一步往下走,到了悬崖之下,他突然悬空,表演绝技,当他与一号洞穴平行时,经过十几次荡秋千似的摇晃,借着惯性荡进洞穴。接着第二位,拉住了一根牵引绳子也进了洞穴。这时又听到一陈爆竹响起,棺木启动了,绞车在转,滑轮在转,棺木被升到一号洞平行的位置。这时两位黄马甲青年,把绳子向里面一拉,棺木进入洞穴,安葬成功。这种吊装法是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省考古队研究成功的。
山因水活,水因山媚。龙虎山之美,美在自然,妙在原始,大自然赋予了龙虎山优美的生态环境,生物化的多样性在龙虎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龙虎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