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王崧周的一个讲座《聚焦语文教学细节》听后深受感动,王老师对于教学中的细节处理得如此得当,让我们这些同样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为之竖起大拇指,确实“关注课堂细节”成为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的热门话题,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语文课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外观的教学行为,时间的最小单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所发生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如果说,在课堂上,捕捉细节是一种功力、一种智慧,那么打造细节就是一种精彩的预设,它同样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出彩。
正向王老师所说:教学细节是可以“打造”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在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预设一些精彩。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细节,首先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肤浅的表面“作秀”;它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我自己在上《长城》的第二课时的时候,其中让学 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踏着脚下的条石,扶着城墙,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多少劳动的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我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去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我就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踏着、“扶着”和“想着”,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我所需要的感情。但我在课后不禁地问自己:
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文本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后来我找了有关资料,看了一些名教师的教材分析后,感触很多。
其次、教师自己的评价语也是细节打造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热情,不能及时地进行恰当的评价,而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以至于不想再发言。我在上《长城》一课中,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学生对每句话的理解诵读中,我总不敢放手让更多的学生来朗读体会,总是学生每有会意,我便戛然而止。其实是因为我怕,怕因为某个同学读不好,我自己在课前所设计好的情感氛围会直转而下,而且我也更怕我不能及时用恰当的评价语去鼓励他们,我想这一切,缘于我平时的积累不够,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因此,教学细节应该事先“打造”,没有精彩的预设,相信也不可能出现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