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奇迹小子林书豪

九年级记叙文其他
2017-09-13

奇迹小子林书豪

林书豪,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控球后卫,效力于NBA休斯敦火箭队。祖籍福建省漳浦县,祖辈移居台湾彰化,父母1977年移民美国。林书豪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经济学,副修社会学,在校期间是校篮球队的队长,他带领哈佛大学篮球队取得常春藤联盟分组冠军;大学毕业后,加入NBA,曾分别与金州勇士队和休斯敦火箭队签约,但只能担任替补上场。进入纽约尼克斯队后开始受到瞩目,成为首发球员,职业生涯头五场首发共得136分,为1974年之后NBA最佳,并获得NBA东部周最佳球员。林书豪的首周表现引起了全美的极大关注,在纽约刮起一股“Linsanity”(林来疯)。本书作者于嘉,央视着名篮球评论员。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的新农村餐厅,二楼的包厢里坐着一大群人,其中的一家华人起先坐在一起,因为我的加入而分成两边,父母坐在我左手边,温和而谦逊;两个孩子坐在我右手边,都很有礼貌,懂得怎样使用公筷、不在他人讲话时聒噪以及服务员更换餐盘时双手把盘子递过去以示尊重,每一个新的菜上来,两个人都要问问妈妈那是什么,得到解释后才会动筷子……这样的举动俨然会和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同龄人显得不同。

年龄稍小的孩子似乎对大人们的话题并不感兴趣,他更愿意听听球星的故事,小声地和身边的哥哥开开玩笑;而他的哥哥,则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会和大家分享他在过去这一年种种让他人根本无法体会的经历,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NBA球员,金州勇士队的7号,场上位置是组织后卫,英文名字叫做Jeremy Lin的林书豪。

如你所知,林书豪出身于很多学子艳羡的名门哈佛大学,主修经济专业的他最终成为了一名NBA球员,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很多他的校友都会惊讶于他的选择,但事实上,从他5岁那年,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都没有离开那颗橘红色的篮球;每一次的选择,最终让他梦想成真,成为了太多人羡慕的对象。

在林书豪5岁也就是1993年的时候,正赶上乔丹率领的芝加哥公牛队横扫联盟,夺得第三个总冠军之际,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找得到乔丹的球迷。

林书豪的老爸林继明也是这样的一个球迷,他从贾巴尔和J博士看起,直到迈克尔·乔丹达到巅峰,上学时品学兼优的他在美国安家立业之后,每天晚上只要有芝加哥公牛的比赛,从来都不会落下;那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特别是老三林书伟当时只有两岁,怕影响妻子和孩子休息,林继明会把客厅的门窗都关起来,同时忍住不大声喝彩,在这种环境下坚持着看完比赛。

也许是精力过于集中,他根本没想到,那个只有5岁的儿子,竟然会开始把门窗打开一条缝,从门缝里享受老爸也在享受的篮球世界,迈克尔·乔丹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让他兴奋不已。这条窄窄的门缝,就成了林书豪爱上篮球的第一个选择。

发现自己的孩子爱打篮球是让林继明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他可以经常带着自己的大儿子林书雅和二儿子林书豪在家里后院打篮球,父子三人每天讨论的话题也更多和篮球有关。

这就辛苦了妈妈吴信信,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吴信信除了要去教会教小孩子读书识礼,还要肩负持家的任务,每天给这在篮球场上摸爬滚打的爷仨做饭就是件不容易的事,甚至有时候饭熟了,一个大男人带着两个大男孩还在练习乔丹的假动作后仰跳投,于是吴信信就在旁边看。渐渐地她发现一件让她很欣慰的事:孩子的名字没有起错,大儿子书雅永远文质彬彬谦虚礼让,球场上也是个雅致君子;而二儿子书豪则永远是场上最想赢球的那个,只要到了关键时刻,他就会豪情万丈地把球打进。

书豪和书雅从小一起打球长大,后来又带着最小的弟弟书伟进入篮球的世界,兄弟三人关系好得不得了,书豪和书伟的运控传技术比起大哥来都差一些。从小开始,都是大哥更多地教两个弟弟练习后卫的运控传技术。

但让林继明、吴信信夫妇有些失落的是,他们没有及时发现大儿子书雅的篮球特长,并不支持他去参加一些学校和业余联盟的比赛,等到发现他有过人天赋时,书雅只剩最后一年可以打大学篮球的机会了,在高中期间,书雅换了四任教练,又加上他的性格使然,让他没有机会继续自己的篮球梦想。

于是书豪接过了大哥传来的接力棒,与书雅不同,书豪做任何事都会很自信很坚定。他的性格之果敢,即使是学校的体育老师也难以在对抗中压倒他。他不停地看录像带、向大哥求教,加上高中期间只换了两任教练,于是他的技术和上场时间提高之快,让身边的人瞠目结舌。

曾经带着他打篮球的老爸林继明,在他上高一时就无法再和他一起打球了,因为林书豪的体能训练也越来越强,老爸实在顶不住他。于是只有每周日、一、三晚上八点半吃完饭后,拉上几个儿子一起去YMCA(基督教青年会)的公益球馆练球,才可以碰到一些高手,让书豪真正积累打球经验和心得。直到书豪在一次全湾区的华人运动会上震惊了整个华人区。

2003年美国旧金山地区华人运动会,林继明担任湾区高中联队的教头,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对阵圣何塞高中联队。圣何塞的中锋身高1米9左右,让很多孩子望而生畏,内线的统治力和杀伤力之强,是圣何塞进军决赛的头号利器。但他独独没有吓倒湾区教头的二儿子林书豪,决赛场上,林书豪上下翻飞,把自己苦练的一身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到了最后半节比赛,全场球迷起立,一旦林书豪拿球,就有节奏地拼命大喊助威。林书豪越战越勇,最终率队夺取了当年华人运动会的男篮冠军。

15岁的林书豪引起了太多人重视,包括很多大学也开始中意于他,挑来挑去,最终剩下布朗大学和哈佛大学,林书豪在考察了这两所大学之后做出了他又一个重要决定:去哈佛。但理由是大家根本没有想到过的:因为布朗大学的篮球场地条件太差了!

林继明、吴信信夫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家里会出一个篮球明星,于是也开始给林书豪请一些教练指导一二,而令这些教练最为惊讶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林书豪都不会对自己的状态有丝毫的满足,总是会继续不断地苦练。当他们认为林书豪会把NBA当作自己的目标时,林书豪已经能代表哈佛校队征战NCAA一级联赛了。

一个赛季结束,回到中国,他连续走了平湖、上海、东莞,每一个地方,他都算是个明星,但每一个地方,他都是个可爱的隔壁家大男孩儿,每个人都喜欢他。

在平湖,他在平湖中学教小孩子打篮球,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他都投入足够的耐心,孩子们乐意跟这个大哥哥一起打篮球,打完篮球也不放过他,签名合影一连串,旁边的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上前说时间到了该走了。林书豪一回头,轻轻地说:“再签五分钟吧,人家等了很久。”

在上海对于林书豪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的晨练,这个朴实的大男孩儿不但自己练习力量、运球和投篮,还带着弟弟书伟练习,林书伟已经就读于纽约的汉密尔顿大学,将会受邀参加NIKE的全亚洲训练营。

每天早上兄弟俩6点半起床吃早饭,7点半开始训练,最后,他们回归健身房做力量,每一个细节动作,书豪都告诫书伟一定要做到位,不要有任何折扣,否则那就是欺骗了自己。每当弟弟感觉动作吃力的时候,他都会大声鼓励。

全部动作完成,兄弟俩又像小时候那样打闹说笑,亲热劲儿就好像前一天晚上全家在外滩散步,一位长辈送给他们两人一人一支镭射光笔时那样,活泼而阳光,就像回到了童年。结束训练准备离开酒店的时候,我问起林书豪关于天赋的看法,书豪的妈妈吴信信说,当初书豪加盟勇士队的时候,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的查特·福特把林书豪贬损得一无是处,家里都觉得很气愤。林书豪一直憋着不说话,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看球的爸爸妈妈就说,那怎么了?拉里伯德还不是没天赋,照样能成巨星!

听到这个,林书豪又露出了他那招牌式的憨厚微笑,慢慢地说出了一句话:“我常跟我弟弟说,这世界上有太多天赋出众却懒散的人,感谢他们吧,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没什么天赋的人机会,因为我们会努力。”

林书豪很喜欢美食。他甚至把吃作为一种排解压力、释放心情的手段。比如2010年选秀失利后,他曾经一顿吃掉了几十个鸡翅。

喜欢归喜欢,这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饮食原则。尤其来到中国大陆,面对无数叫不上名字来的美食,林书豪从来都是先问清楚“这是什么”,然后才会动筷子。

如果一道菜很美味,但违背了他作为篮球运动员的营养规则,或者和他的信仰——基督教有所冲突,他是断然不会吃的。

还有一些美食,固然营养成分很高,但他觉得不太人道,也会“拒吃”。我在大陆和他一块吃饭时,就发现他对甲鱼类的美食是持排斥态度的。

一顿饭,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个性。仅仅从饮食上,就能看出林书豪是个很有原则的人,给他定的规矩,只要他认可,那就一定会坚持下去,不打折扣。他能有今天,或许与这种对原则的坚持也有关系。

林书豪是一个很谦和的人,待人彬彬有礼;而且所有的礼节,几乎都是“中式”的,没有西方的那种豪放。

别人说话,他很少打断,礼貌地洗耳恭听。父母说话时,如果有哪个词汇表达得不太恰当,需要纠正,他也会在父母说完之后,小声地补充、纠正。和那些球场下的“豪放派”球员相比,他是典型的“婉约派”。

他信仰基督教,他对教义的遵守让我都很感到钦佩。

在大学时林书豪就非常自律,不是一个随便的人。大三和大四时,林书豪就已经是哈佛校内的明星。各种诱惑随之而来,每天总有不少女孩想方设法地接近林书豪,Facebook上的邀请更是数不胜数。

对于交友,林书豪很有原则,他很重感情,绝对不是随便乱来的人。参加聚会,他很幽默也善于调动气氛,但他很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根据美国法律,21岁以上的成年人才能喝酒。只要聚会里有酒精饮料,林书豪就会主动退出。

吃饭的时候,我们基本用英文交流。他会说一点汉语,大学选修过中文,但说起来比较费力。虽然很难用中文交流,但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比较中国化,比如使用筷子。但即便用筷子这种小细节,也能看出他的“规则意识”。夹菜的时候,他都是先用“公用筷子”夹到自己的盘子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夹起吃掉。

在大陆期间,CBA球员琳琅满目的饮食,以及各种充满了诱惑的商业酒宴,林书豪都是“如履薄冰”,不敢放松。他曾经说,“要是吃猪肉的话,我的训练师一定会杀了我。”即便是吃鸡肉,他也会细致到剔除鸡皮,任何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他都坚决不碰。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很守规则的人;即便统治社会的“公规则”缺失了,他内心的“私规则”依然会存在,而且严格地要求着自己。

这种规则意识的突出表现,就出现在NBA停摆期间。当时,林书豪坚持每天训练3次,每次1小时,在停摆的日子里从没有间断过。那些5对5、投篮和力量训练让他保持着对NBA 的憧憬。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球员都像他这么坚持训练。有不少NBA球员把停摆看成了“放大假”,有的球员你说他“训练打折扣”都是在拔高他们,干脆就以玩乐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讲,林书豪对篮球的热爱是第一位的,这种热爱超越了对NBA的热爱。即便NBA不存在了,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篮球运动,他就会奋斗下去。

他的这种豪气、志向和谦逊、文质彬彬的美妙结合,让我想起了胡适的一段话。胡适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

“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显而易见,林书豪正是胡适眼中的“好孩子”,他有志气,但没有摆在脸上;内心高傲,但没有挂在嘴上;成绩优异,但待人和气。这很值得家长们借鉴。

林书豪是个很低调的人。这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和他的性格也有关系。

这种性格,到底算不算好?很难说。对有的人来说,或许越高调越好,对有的人来说,则不然。

网友们扒拉出来了林书豪“低调时代”(现在他依然低调,但媒体对他的报道毕竟太高调了)的两个细节,看了之后很打动人。

一个是,早在2010年,林书豪选秀之前,在美国的HOOPS网站上就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通过数据分析,认为林书豪有打NBA的实力,甚至会成为明星球员。这几乎是当时互联网上唯一一篇看好林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51岁的老爷子,联邦快递的卡车司机。

另一个则让人看了有点辛酸。当年,书豪刚进入NBA时的金州勇士队,有一次,教练告诉他,下场比赛他有可能上场。于是,书豪给家人买了五六张票,希望家人过来能看他比赛。结果,那场比赛直到打完,尽管林书豪一再向教练表示希望上场,哪怕一分钟,教练依然不为所动,直到结束。

这两件事,现在只要作为边角料来消遣一下,就可以了。林书豪自己恐怕也没有多少印象了。从2012年2月的爆发,到3月的起起伏伏,再到4月的受伤,他已经经历了很多,日后必将经历更多。

但无论如何,他的影响已经形成。很多人在模仿他,很多家长企图复制他的成名路径。但要注意,从成长背景来看,他有着让中国孩子望而生羡的境遇:他从高一开始接受规范的篮球训练;他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篮球训练;他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最终考上哈佛大学——这一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全世界所有华人后裔来说,林书豪的成功,就像为他们打了一针兴奋剂: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基因变异抑或饮食变化,有的只是努力训练和对篮球无限的热爱,所以,林书豪这样的草根英雄的成功比起他的华人前辈而言,更能激励华裔孩子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并为了向冲击最高殿堂的赛场不懈努力。

我决不说什么我看过林书豪的训练就不怀疑他会有今天的成就。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看到他再到武汉又见,他一直保持着那种低调的状态,谦逊而有礼貌。

爸爸林继明和妈妈吴信信一直陪在他身边,那并不是他不让长辈放心,而是他们一直习惯了在一起:大哥书雅夏天结婚了,弟弟还在汉密尔顿进行着学业,爸爸妈妈就和二儿子一起,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穿梭。

这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之家和那些中国普通家庭没有什么不同,林书豪偶尔被认出来,也会很低调地握手致谢。

唯一的不同,就是无论到哪里,林书豪每天上午的训练是雷打不动的,有球训练结合力量训练,任何一天都不浪费。问起他的状况,都是很朴实地回答:

“我的先把伤恢复好,然后争取不要让下一份合同落空。”

每天训练的强度都很科学,他想得很清楚,既不让自己状态下滑,又不能让自己伤病复发。无论是在上海的NBA中国的活动,还是武汉亚锦赛观战期间,即使临时租场馆也要训练,健身房也是每天必进的地方。这样的前提下,他已经比很多NBA球员在停摆期间的状态要好了。

这之后,历经了勇士和火箭裁员,他到了一个媒体最冷漠无情的城市。我可以想见的是:林书豪的经纪团队以及他的家人给他制定的计划就是不要多说话,只管练球。

以纽约本赛季的队内斗争之激烈,教练球员各怀心思的程度,低调的林书豪只要说任何人相关的一句话,都可以被无限放大。而以他初来乍到的身份,很可能经不起如此轰炸。

所以做好自己,不去评价,反倒是对他而言最好的生存办法。

林书豪面对比赛的心态有目共睹,他成名后,媒体的轰炸式采访应接不暇。当谈到他最失落的那段日子时,他说:

“当我完成一场比赛或练习时,如果打得不好,我发现我回家后的心情会很不好。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或做任何事情。我发现我的快乐和我的定位完全取决于我在篮球上的表现,当我打得好我的情绪就高,打得不好就下降,这时我需要检查自己,来发现我的自我定位在哪。

“很多人打球的动机是金钱、女孩子和(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也是人,我也经常被世俗所诱惑,但是我知道我打球不是为这些。

“为了打得好,我对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这的确使我迷失了打球的目的。当我第一次签约时,有那么多媒体和那么多粉丝,我觉得我必须打好每一场球,这样大家才会高兴。这是我一直面对的挣扎,因为我仍然是一个人,仍然生活在我的肉体中,但是我必须真正了解,我不是为球迷打球,不是为家人打球,甚至不是为我自己打球。

“我打球的动机是追求‘永恒的快乐’,不是输赢的快乐。想明白了一点,我的心灵就得到了神奇的‘安宁’。这种神奇的‘安宁’带来了奇迹的表现。

“我常处于忙乱,当我打得不好,我内心没有‘安宁’。

“有了我心中的‘安宁’,就算事情出了差错,我仍然坐在那里,仍然可以醒过来,可以微笑面对,一切都会变好,我只需保持快乐。”

正是有这种好心态,才会有面对篮网替补登场时的惊艳表现,面对湖人和科比的狂砍38分,面对猛龙当仁不让的最后三分绝杀……如果换作心态不“安宁”的人,如此来势迅猛,如此始料未及的成功,一下子就会生活在云里雾里,不知自己是谁。但是林书豪对名利如此淡泊的价值观,让他依旧心态平和地面对接下来的每一场比赛。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世上的很多事都是这样,当我们不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一件事,而只是静静地做,慢慢享受其中的快乐的时候,地位、名望和金钱都会不请自来,而且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应该感谢他的父母。他们支持林书豪打球不是盼望儿子有一天能打进NBA,赚到大把的钱,而是希望儿子能从篮球中得到快乐。成名之前,每当林书豪灰心丧气的时候,父母便会问他:“你为什么要打篮球?是为了金钱、地位,还是因为你真正热爱这项运动并愿意通过篮球比赛去证明自己?”渐渐地,林书豪开始在那日复一日枯燥、艰苦的训练中享受到了快乐。

为了快乐打球的林书豪,如今是众多品牌竞相签约的对象,尼克斯队也挥舞着支票和合同跟在后面等待他签字,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林书豪曾对培训的小孩们的教育理念就是:“我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玩得有乐趣,我觉得这很重要,当你觉得有乐趣,你自然就会努力去做,自然就会越做越好。没有这样的热情和自然的欲望,能进步的空间不大。例如我学钢琴,我没有这种欲望,所以妈妈总要强迫我去做,我很讨厌钢琴,所以结果是我弹得很差。这和打篮球一样,你必须喜欢它。这也就是我在训练营内所做的事情,试着把它变成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