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讲一个发生在哈佛的故事。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绝籍被毁于一旦。有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因为他违反图书馆规则带出馆外的一本书,突然之间就成为哈佛捐赠的250本书中的惟一珍本。是神鬼不知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坦荡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房间,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又把他开除出校。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哈佛的理念,那就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同样地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因为规则是社会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遵守“游戏规则”,否则便会首先出局。
我们生活在规则之中,但是,有的人被规则包围了,被规则驱使着,感觉很被动;有的人把规则装进了心里,化作了行动,感觉很自由。这是为什么呢?是规则意识的作用。即使在无人看守时,也自觉遵守规则,这就具备了规则意识。古人云: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就是慎独。独自一人做事时,同样遵守规则,这就是修养。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种自然习惯。一旦这样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功之后,我们就能步入道德自觉的境界,进入了守规则的人群。当然,形成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当规则意识深深地镌刻在一个人心灵的碑石上,当责任感自然地践履于个人的行动中,他就感觉不到规则的束缚,而是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
曾有“一米线”的故事引起我们的深思。银行里一位老外要求一位先生站一米之外。这位先生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老外却告诉这位先生“但你们最不讲规矩了”。老外的话无疑是一种讽刺,道德不以某种规矩表现出来就成了一句大而空的话。
因此,规则意识是根本,有了规则意识,才能内化成为行为习惯,并最终成为个人的道德。
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规矩,而是没有遵守这些规矩的意识。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灯形同虚设”就是被人们漠视了的“一米线”。
社会在进步,人的文明也应该进步。我们更应将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变成“无形“的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