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冬”写作导引 【金题回放】 人们常常赞美春的温暖、萌发、希望,夏的火热、茁壮、浪漫,秋的清爽、成熟、收获,却往往忽略了冬对于自然万物、乃至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意义。 请以“冬”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诚如这篇作文题的题干中所言:“人们常常赞美春的温暖、萌发、希望,夏的火热、茁壮、浪漫,秋的清爽、成熟、收获,却往往忽略了冬对于自然万物、乃至对一个人的成长的意义。”在地球上广大的温带、亚热带区域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物候现象迥异,人们的感受不同,自然人们也就赋予了不同季节以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春的温暖、希望和友爱,夏的火热、激情和生命力,秋的成熟、丰厚和惆怅,唯独冬季,因其苦寒与了无生意,常常会成为人们有意无意避开的话题,甚至成了一种绝望、冷酷和衰败的象征。 事实上,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冬季正是各种生物蕴蓄能量、期待爆发的季节。有资料显示:山东烟台出产的苹果比江苏种植的苹果甜脆味美,原因就在于烟台低温期比江苏多二十余日,给了苹果树更多的休眠和积蓄能量的时间——可见,这“甜蜜”正与“苦寒”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像黄蘖《上堂开示颂》中所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对于人来说,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不知冷,又焉能识暖?一到冬季,看看我们的大人孩子: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尤其是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他们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差不多都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苹果树一样积蓄生命的能量,像草木那样在春季降临时展示出壮丽的景色?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包括衣、食、住、行,甚至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舒适温馨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柔美的花,长此以往,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细思之,寒冷,正是我们生命中所需要的盐。 因此,关于“冬”这一话题,中学生应当会有感而发。从自然的,到社会的;从经济的,到政治的;从国内的,到国际的……散文、随笔、议论文、记叙文应该都可以尽兴发挥。 【佳作展示】
冬之一日 似乎就是在昨天,我们还没有丝毫感觉到冬天的寒冷,依旧是薄薄的外套,依旧是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地打着篮球;然而一觉醒来的这个清晨,一切似乎都变了,天似乎真的发了威,让我们尝到了冬天的滋味。于是我们很不情愿地从暖和的被窝里爬出来,无可奈何地从家里的衣柜中翻出了厚厚的棉衣穿上,并且用自己所剩无几的信念与寒冷抗争着,满脑子都在想着四个字“快迟到了”,然后洗脸刷牙吃早饭一气呵成。 走在室外的路上,真的要忍不住笑出声来——每个同学都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只露出一双眼睛。彼此打个招呼也只能含含糊糊地吐出几个字,然后就从嘴边吐出一团隐隐约约的雾气,化作须臾的幻境。“这怕是有零下好几度了吧。”我心中默默地想着,然后加快了步伐朝着学校跑去。 进了教室,便几乎感觉不到寒冷了。这大概是因为教室里人多的缘故,“人多力量大”这句俗语被我们演化成了“人多热量大”。比较在外面活动的寒冷,我们现在则更愿意待在教室里学习。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教室让我们有了一个依靠,让我们可以把寒冷溺死在学习中,让我们差不多有了一种近乎“刻苦”的感觉。 这样被动的“刻苦学习”,让我们很快完成了以前难以完成的一天的学习任务。这是冬的“副作用”。 晚自习也在教室里上。我总喜欢在课桌上放一杯热的咖啡,这样,累了的时候喝着,既可以提精神,又可以暖身子。眼看着一摞摞作业被坚决果断地消灭掉,真的有一种愈战愈勇的感觉。写完了,便趴在桌子上歇一会儿,权当是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几个小时的晚自习便这么过去了,然后便慢悠悠地收拾书包。 我总是喜欢最后一个离开,关掉教室的灯,锁好门。下楼时,静悄悄的脚步声在漆黑一片的楼道中回荡,心中便升腾起一种充实感。走在回家的路上,耳机里大声放着五月天的《倔强》,听着阿信充满力量的声音便不再感到害怕。有时披着月光,有时迎着风雨,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几首歌的距离,这倒成了我的一段享受。 回到家中,也是先吃上一点妈妈准备好了的热的东西,然后写一会儿作业,便洗洗漱漱,准备私会周公去。没想到天竟冷到这种程度,连被子都冷得我直打颤,我一个劲儿地埋怨着,不知不觉,被子暖和了,然后我整个人也暖和了。让我很觉得奇怪的是:到底是我暖了被子,还是被子暖了我? 这样的一个冬天,我说不清该不该让它早点过去。 【点评】 本文不重外部景物的描绘,而是注重于内心感觉的叙写,文笔轻松幽默,涉笔成趣。初冬时节早晨起身时的滋味,路上遇见同学时的感觉,进入教室之后的心理,放学回家路上的感受以及入睡之前的疑问……都让人读来有一种新鲜感。这些描写既符合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的心理,又绕开了很多描写季节的文章中以景色、氛围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俗套,显示出一种灵气和智慧。文中将教室里的“刻苦学习”说成冬天的“副作用”令人忍俊不禁。 冬之感悟 冬天很让人讨厌——又冷,又干。手脚都被冻麻了,让你迈不开步,做不好事。 我的生日就在冬天里。现在的我总是想,15年前的冬天应该比现在还要冷,妈妈生养我、照顾我该是多么辛苦!虽说我的家乡最好的地方就是四季分明少了哪个季节都不行,虽说我是一个“冬之子”,可我的潜意识里就是排斥冬天。“雪夜闭门读禁书”,这可能是最让旧时文人感到刺激和满足的精神享受了。可对我来说,打开空调闭门读书不过是一种在冬日里躲避寒冷的无奈选择。刚过去的这个寒假里抽空去了趟小姨工作的淄博,随行带了些旧书权当消遣。淄博在我心目中完全属于北国,碰巧到那儿又赶上了一场大雪,雪下得好大好大,这让我原打算逛一逛这座古城的计划全成了泡影。没办法,只好抽出一本旧书来看。 恰巧看到了一篇名为《冬》的极短的文章,藏在这本书的角落里,之前没看过。它是一位笔名为“车夫”的人写的。其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北方的冬犹如晚秋的满月,清寒的妆容,彻骨的明亮,沁沁的朗照,这都是因为冬的简约:湛蓝的天空,再没了暗云的翻滚,呐喊的雷声,闪电的狰狞;裸露的大地挺起它宽厚的胸膛,坦坦荡荡地由近及远地向天边排去,荡然涤尽了春的悸动,夏的浮躁,秋的欲望,恬淡着性情,悠远着生命,还原着万生万物最原始的空灵与寂静。冬的空灵,拒绝花草的装点,不为五谷折腰,更无需果香扬名。以冰为品,用雪做魂,铮铮铁骨,铿锵气概,让群山仰止,令河流驻足!” ——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读着让人心潮澎湃。而这是我最喜爱的一段。我读着品着,突然感觉到它在我面前掀开了冬的冷酷的面纱,为我展示出我之前从未感受过的冬的簇新而美妙的一面。冬天的品格是如此高尚,她总是呈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姿容;它的美,坚毅而纯洁,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概之美,高贵无比,高雅无比。 我望着窗外的大雪,纷纷扬扬,我猛然觉得那是冬的灵魂在舞蹈,她的每一个舞步都轻盈,都灵动,都高尚,都美丽。冬天的雪白是四季中最纯净的色彩,那厚厚的积雪正是在为大地万物蕴蓄着春的温暖。 冬谦卑而又昂扬,她将自己的灵魂,扬成了世间最高雅的美丽,更用自己的灵魂守护着自己挚爱的大地。冬的爱,谦卑而又虔诚,晶莹剔透,是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爱! 我不禁欣喜起来,这是一种由衷的高兴——我就是冬的孩子,冬天用圣洁和高贵塑造了我,我难道不应该感到万分自豪吗? 我走下楼去,走进雪中,用心去体会寒冷,与寒冷中的一丝温存。 【点评】 文章欲扬先抑,先以潜意识中对冬天的排斥作铺垫,再以《冬》中的一段话为情感的触发点,细腻地描摹了自己对冬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在一片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里悟出了冬的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坚毅的秉性、谦卑的品格、慈善的胸怀。自己对冬天的认识完成了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文章层次安排合理,感情发展自然,语言富有文采,尤其是引用的一段文字,极其精美,相信只要你读上一遍,就会喜爱上这段文字进而喜爱上冬天的。 冬之意义 在孩提时代,冬天对我而言,是静默的梯田里,倒影出桑树裸露而灰黑的枝桠。太阳很早从山的一侧沉落,薄雾和寒风袭来,田野和站在瓦房旁边的老人,很快一起隐没在漆黑的夜里。一截老树根在寒夜里被点燃,爷爷拿竹制的火夹拨弄几下,迸出红色的火星,生活缓慢而坚韧地燃烧。寂静和温暖,是我对于冬的最初始的记忆。 在我短短20年的人生旅程中,冬并不是一个生动的季节。它归结为一种饱满和静默。饱满在于沉淀——对过去一年的沉淀。爷爷从田野归来,脱下胶鞋在门口的石阶上使劲摔了摔,摔掉沾在鞋底厚实的泥土。进屋来,生起火,烧满满一锅滚烫的水,好洗去这一年的疲惫。阁楼里,是收获的红薯和稻谷。然而,对于幼时的我而言,劳作和收获的概念,远没有一个埋在火堆下香喷喷的红薯诱人和具体。爷爷又加了些柴,噼噼啪啪的声音伴随着红薯皮烧焦的香味在夜里弥漫开来。 待我稍大一些时,冬的印象,成为了对漫长夜晚的感恩。抱枕而眠,听着寒风轻轻拍打木门,发出“吱——呀”的声响。这种细微而又悠长的声音拨动着多少个农夫收获的梦。在金色的稻田里挥舞着镰刀,在寂静温暖的夜晚里沉沉睡去,发出平稳而又满足的鼻息。窗外寒风不知停歇地经过,屋内尚未燃尽的火堆亮着微弱的光。冬夜的静谧,像倾注在时间水杯里的清水,是那样纯粹。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坐着乡村汽车,颠簸在去往县城读书的公路上时,忽然明白了生活赋予冬的含义。劳作和停歇,耕耘和收获,冬从不表达,只是沉默地立在挂满玉米的屋檐下,立在堆着谷草和柴垛的耳房边,略带悲悯地注视着每一个佝偻在田地里的背影,目光坚韧。农夫从田地里直起身,抖落塑料雨披上的露水,杵着锄头,欣慰地看着翻过的地,风从田野的另一头涌来。 冬的寒冷,更像是对成长的警示。我的心质地不够坚韧,我的双手不够有力,我的理想不够厚实,我耕耘的生活不够丰盈,在寒潮袭来的冬夜,我捧着我收获不多的粮食,内心颤颤。我需要埋下一粒黄色的种子,就像灶头上打盹的猫扭动身躯,露出肚皮上黄色的斑纹。爷爷站在椅子上,换上45瓦的白炽灯,灶火里重新投进木柴,我虔诚地看着橘黄色跳动的火焰。我需要呐喊,需要燃烧。 对冬的期许即是对生活的期许,冬无法承诺给你的成长足够鲜活,却能保证给你更多安守的夜晚来审视自己的心。当漫长的黑夜过去,清晨的光线投影在纸糊的木格子窗户上时,心也从沉睡中渐渐苏醒,自上而下,一寸一寸地转亮。 那些经历寒潮肆虐过的荒芜田地,冬默默抚平土壤,以待来年更加丰富的表达。苦难的潮水从我的眉梢退去,就像火炉上沸腾的开水,生活重新被滚烫而美好的期许充实。当我再一次踏上生活坚实的土壤时,你再不能说我内心不够饱满。 爷爷又折了一些枯枝丢进灶火,柴火不紧不慢地燃烧,偶尔迸出几颗火星。灶头上的猫翻了个身,懒懒地扭动身躯;锅里煮着的猪食,噗噗地冒着气泡。孩子们手心攥着剩下一半的烤红薯,心满意足地睡去了。 而冬夜,依旧在窗外漫无边际地起伏。 【点评】 一篇短短的《冬的意义》,写出了一部中国乡村史,写出了一个孩子心灵的成长史,也写出了一种浓酽的生活气息和深邃的哲学意味。整篇文章,大气而凝重。冬,这段缤纷之后的单调,劳作之余的闲暇,喧闹之后的宁静……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休憩和沉睡,更有深思和自省,播种和表达,甚至呐喊和燃烧。文章在表达上非常独特,象征的手法的运用和各种意味隽永的意象的冷静而客观的描述,使文章内容深刻而富有多义性,颇耐咀嚼。【知识链接】 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写作技巧 1. 要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2. 拟题技巧。 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分,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 “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 “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