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问——复习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障碍,引出新课题。
例如,讲授“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一节时,先提问:
①什么是物体的内能?它的决定因素有哪些?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内能的大小?②物体的内能可否改变?怎样改变?
这种方法,即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在逻辑性、连贯性都很强的物理教学中,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2.练习——综合法
通过课堂练习,复习巩固上节内容,从学生答案中找出疑点,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一节时,可先让学生分组计算下题,看谁做得快,还可让学生上讲台演算。
[题]: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由P1=2标准大气压,V1=
10升,t1=27℃的第一状态,分别经过下述两个不同过程达到第二状态,求压强P2各是多少?
①先等温膨胀到V2=20升,再等容升温至t2=127℃;
②先等容升温至t2=127℃,再等温膨胀至20升。
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热力学温标、查理定律、玻一马定律,而且最后的答案均为2/3标准大气压,同学们觉得奇怪,议论纷纷,引起极大兴趣,经过教师综合,自然引入新课,也为掌握气态方程的物理意义打下基础。
3.演示——议论法
教师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相互议论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从实验事实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使学生产生悬念心理。
例如,在学习“毛细现象”一节时,教师先出示连通器并问:“这是什么?”(答:“连通器”。)又问:“若在连通器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且使水不流动后,有何现象?”(同学说:“液面相平。”)再问:“若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中,管内水面比容器中水面是高还低?”(又回答:“当然一样高。”)这时,教师将不同内径的管子插入水中让同学们观察,学生在事实面前大吃一惊,根据他们迫切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心理,教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毛细现象”。
4.故事引入法
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事实或名轶事或趣闻笑话。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都有重要应用和发展,教师从中选出精彩部分用于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和促进其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教“液体的表面现象”一节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阿凡提在街上买了一壶茶,转眼被人偷走了,望着这人背影,他摇了摇了头,走向肉铺去买了一包肥肉。阿凡提手拿肥肉找到那人讲理,那人蛮横地说:“茶是你的,能叫应吗?”阿凡提说:“茶虽不答应,但它是我买的,所以认得我的钱。你若不信,我把五分硬币放在它上面,茶能托住我的钱,而它却托不住你放的钱。”那人要求当场验证,于是阿凡提用沾满油的手拿起个五分硬币,嘴里还念念有词,念完后,把钱放在茶水里,只见五分硬币稳“坐”在水面不沉,旁观者目瞪口呆。教师讲到这里,问:“阿凡提的魔法何在?”马上引入“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这样引发学生兴趣,可收到极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