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浅谈历史新授课十忌

九年级议论文2000字
2012-07-06

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和新课标的施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提出了严峻地的挑战。原来的有些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应该被淘汰,但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这些方式本人小结为十忌,提出以共避之。 一、忌上课滔滔不绝,叙史自我陶醉

上课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自恃历史知识渊博,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秩序好维持,往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历史课。为激趣,教师讲故事无可厚非,但应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过多、过滥、过长;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讲”出来。 二、忌设疑肤浅或高深,探究不得要领

历史问题设计要科学,其内涵是课文的精髓。做到深浅有度,探究可行性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怕学生答不出,提出的问题流于形式,过于肤浅,多使用答案单一的填空式提问,学生多人同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比较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忌借题发挥,运作黄腔走板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各科内容广泛,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又不失历史本色,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有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如本地一次历史优质课竟赛中,有位教师在上八年级的“大决战”一课时,分别插进了《东方红》、《歌唱祖国》等三首歌,学生用领唱、独唱、合唱三种方式完成,歌曲与史实关联不大,“战场”变“歌坛”,历史味道严重扭曲,把历史课变成了音乐课。最常见的是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评课贴政治标签,讲课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课堂走味,似是而非。历史课要有机融合其他学科,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发挥”过头而本末倒置。

四 忌课文把握失当,课堂有始无终

 由于有的教师课前未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同时,为“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并非“论从史出”的漫谈,也不作引导调控。结果,往往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未完成就要下课了。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时间科学分解,问题科学选择,客观把握学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产生。

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和新课标的施行,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提出了严峻地的挑战。原来的有些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应该被淘汰,但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这些方式本人小结为十忌,提出以共避之。 一、忌上课滔滔不绝,叙史自我陶醉

上课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自恃历史知识渊博,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秩序好维持,往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历史课。为激趣,教师讲故事无可厚非,但应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过多、过滥、过长;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讲”出来。 二、忌设疑肤浅或高深,探究不得要领

历史问题设计要科学,其内涵是课文的精髓。做到深浅有度,探究可行性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的老师怕学生答不出,提出的问题流于形式,过于肤浅,多使用答案单一的填空式提问,学生多人同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比较贴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忌借题发挥,运作黄腔走板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各科内容广泛,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又不失历史本色,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有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等。如本地一次历史优质课竟赛中,有位教师在上八年级的“大决战”一课时,分别插进了《东方红》、《歌唱祖国》等三首歌,学生用领唱、独唱、合唱三种方式完成,歌曲与史实关联不大,“战场”变“歌坛”,历史味道严重扭曲,把历史课变成了音乐课。最常见的是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评课贴政治标签,讲课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课堂走味,似是而非。历史课要有机融合其他学科,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发挥”过头而本末倒置。

四 忌课文把握失当,课堂有始无终

 由于有的教师课前未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同时,为“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并非“论从史出”的漫谈,也不作引导调控。结果,往往教学的基本任务还未完成就要下课了。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时间科学分解,问题科学选择,客观把握学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