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议论文写作思维方法:发展观的运用

八年级议论文其他
2016-10-22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密不可分的。正由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目,地球已经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现在还在继续变化和发展。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最初是简单的、低级的原始社会,经过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到奴隶社会,以后又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进到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认识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道得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所谓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所谓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从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元素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子序数,即原子核电荷数的变化有直接的依赖关系。以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中的元素变化为例,钠的核电荷数为11,镁为12,铝为13,一直到最后的氩为18,依次递增。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量的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也跟着变化,从钠元素到氯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由金属元素变为非金属元素,一直到氩,变为惰性元素。元素周期表上这个变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稳扎稳打,不求速胜,只求平均每月消灭国民党正规军八个旅左右,每年消灭敌军约一百个旅左右,从1946的6月到1948年底,国民常军队从430万人降至265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则从120万人增至300万人。这个数量上的变化,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为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的终结,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向前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否定。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因此它的存在,对于它所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理由的、必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原来存在的理由就会丧失,由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由积极的变化为消极的,最后经过否定,实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在自然界,生物物种就是通过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实现的。社会的发展和前进,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不是把事物内部的一切因素全盘抛弃,而是否定旧事物中那些过了时的,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消极因素。至于旧事物内部的一切积极因素,则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经过改造以后,加以吸收,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扬弃”。例如,种子被植物体否定,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我们知道,植物幼苗的根、茎、叶都是由种子的胚发育而成的,在胚萌发为幼苗时,一定要从种子中吸收营养物质,利用营养物质提供的能量,胚就是在这样前提下否定了种子而成长为幼苗的。在新的幼苗中,吸收了种子的大量有用成分,决不是对种子的一概否定。又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都是新社会形态否定了旧社会形态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对旧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不但没有全盘否定,而且加以继承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社会形态。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比如孵小鸡,一定的温度、湿度是孵小鸡,一定的温度、湿度是孵化的条件,但是一定的温度湿度只能使受精的鸡蛋孵化为小鸡,而不能使石子孵化为小鸡。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改变,是一定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在这里,外力的推动作用似乎成了第一位的原因。其实不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和作用力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说,物体机械运动的变化,固然和作用于该物体的外力大小有关系,但是该物体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还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  既然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在观察思考问题时,就要注意反对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骄傲自满,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用老眼光看新事物,从根本上说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求我们把事物看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东西,还要求我们注意研究其中某一阶段在发展全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所具有的特点。评论一个同学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和其他人作比较,而且也要和他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如果他是在不断地向上、进步,即使目前还存在不少缺点,也是应当肯定和鼓励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应从发展上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确比较高,科学文化也比较发达,但这是几百年发展的结果。同时还要看到资本主义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从发展的观点看,它是没有什么前途的。相反,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虽有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这些都是前进中的、暂时的,社会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没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祸患常积于忽微”、“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积善成德、积学成才”、“熟能生巧”、“防微杜渐”,道理就在于此。当然,重视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量的变化毕竟还只是为质变准备了条件,而不等于问题已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在长期的斗争中,在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还告诉我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事物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在学习上,在体育运动上,要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但是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辛劳过度,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艺术创作上也是如此。30年代著名电影导演郑君秋将表演归结为四个字:情理分寸。所谓分寸,就是指表演要适度,“不火不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都希望经济建设的步子迈得大一点,但步子迈得过大,形成“冒进”,结果就需要“调整巩固”。  辩证的否定规律要求我们辩证地分析问题,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表现在对待古代文化遗产上,或者是只要继承,不要批判,或者是否定一切。表现在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或者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或者是盲目地排外。否定之否定规律还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一帆风顺的,而只能是螺旋式地上升,充满曲折、起伏的。  根据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事物的发展,特别要着重研究其内部的原因,而不能仅仅用事物的外部原因去解释。比如,一个人的工作为什么有成绩,学习为什么有进步,首先要着重研究他对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时再研究周围有什么有利的客观条件。搞社会主义建设,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但是立足点必须放在自力更生上,主要应当靠自己艰苦奋斗,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节介绍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作为演释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或者用来提示某些错误看法的思想根源。下面举例说明。1.发展的观点。《青年·时代·学习》一文,批判了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反正将来不是当工人就是当农民,读不读书没关系。作者用“驳论据”的方式,驳论中运用了发展的观点。文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处在祖国飞速发展年代,目前我国现代化水平虽然很低,可是再过10年、20年、30年,我们的国家会是个什么局面呢?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工厂会实现无人管理,我们的农业会以最先进的机器耕种。那时,工人和农民要懂得复杂的电键、按钮、信号灯,要懂得机械构造。随着国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懂一门外语也行不通。总之,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学习,必须读书。2.量变质变的观点。《祸患常积于忽微》一文,在对论点作了一番解释后,论证道:任何事物变化总有一个过程。起先总是在表面上、数量上的变化,然后才有本质上的变化。一些日常的小事虽然不是本质的变化,它却是本质性变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在重大问题上取得成功或遭到失败,则是本质上的变化,是许许多多非本质性变化积累的结果。《“温暖”过度反成害》一文,提出“不能对子女过分温暖(溺爱)这”样的论点,接着论证道: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物极必反的。众所周知,鸡蛋孵现小鸡,需要有适当温度,这是客观规律。有些人想加快孵出速度,随心所欲地添薪加温,结果事与愿违,非但孵不出鸡,连蛋也吃不成,教育子女也是如此,“温暖”过度反成害。3.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勇士耶?莽夫耶——评漂流的价值》一文,对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一事作评价,文中写道:“漂流此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其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为”。4.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威力”的成功之道》一文分析中山洗衣机使“威力”洗衣机超越同群,踏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就是在内因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下展开的。文章指出外因——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是内因毕竟是根本原因。中山洗衣机厂成功的关键一是形成了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二是非常重视生产设备、技术的改造和更新。  最后强调两点。第一,正如联系的观点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方法一样,发展的观点也应当成为一种思想方法,它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比如邓小平同志在《谈谈实事求是》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毛泽东同志从1929年到1963年发表的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在发展分析中,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而且可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的发展、深化的历史过程,其论证力量不是一般的“举例论证”所能比拟的。第二,将发展的观点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还要我们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比如还是在《谈谈实事求是》一文中,作者写道:“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这样的论述不是停留在对事物现阶段状况的剖析上,而是分析了它在某种条件的作用下转化的趋势。

[例文评析]

自古英雄多磨难,顺境未必少伟男

四川省眉山一中 彭勇

人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在人类的历史上,成伟大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幸福的宠儿,却反而是那些遭遇多不幸而又矢志为学的苦孩子。逆境出人才,众口皆碑。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爱迪生遭受多少苦难成了大发明家,……顺境不易成才,使人无所作为,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我却要发点异议——自古英雄多磨难,顺境未必少伟男。  顺境和逆境是对立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没有逆境就没有顺境,顺境之中有逆境。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顺境是从逆境而来,逆境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顺境。一个人的一生,有顺境的时候,也有逆境的时候,就是处于顺境社会,相对于个人的顺境来说,也有逆境的时候。顺境和逆境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既然逆境出人才,顺境就未必少伟男。  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和敬爱的周总理,他们生长在“逆境”社会,与劳苦大众相比,他们家境富有,“环境优越”。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博学多识。他们是伟大的理论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难道他们不是举世公认的雄才吗?  与旧中国相比,四十几岁以下的人算是在顺境中度过的。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我国著名的中青年数学家杨乐,是新中国的中学、大学、研究所培养的人才;为改革与建设献身的周天豹,是新中国第一代取得硕士学位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在改革和开放中涌现出了许多改革家、企业家、理论家、文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专门家、能手,党的政策为他们插上了成才的翅膀,时代造就了一代英豪。  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相比,我们这一代更是生在顺境中吧——既无衣食之愁,更无动乱之忧,尽可以安心地学习,将来为国争光。难道我们这一代就少伟男,少雄才吗?回答是否定的!时代呼唤着千千万万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祖国需要千千万万优秀人才在改革和建设中大显身手。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埋没人才。旧社会,广大的劳动人民,整天忙于生计,有多少人成才?条件差可以锻炼人的创造意志和精神,又可能是成才的不利因素。斗大的字识不了几筐,没有图书资料、研究设备,谈何研究人才Z?同样,顺境可以造就人才,也可以压抑人才,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个人爱好、兴趣被“摧残”了,压力变不成动力,只能压断人的脊梁!  其实,环境只是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逆境和顺境本身并不意味着使人成才与否,而是成才的外部条件。为什么身处逆境的司马迁能成为史学家?为什么身处顺境的杨乐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处于同样环境的许多人没有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内因不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成功在于执著地追求,有远大理想,并有为之而奋斗的脚踏实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马克思中学时代就有伟大的抱负,周总理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呕心沥血,顽强奋斗,健步跑完了灿烂的一生,成为举世敬仰的伟男。华罗庚年轻时,在学习条件极差的环境中,经过执著的追求,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有中专文凭的胡习华,靠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迅速成才。他是天津中山门“蝶型”立交桥的主要设计者。该桥具有形式美,投资少,通行能力强等优点,受到人们的赞扬,胡习华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逆境逼人成才,顺境助人成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最佳成才环境,青年朋友,执著地追求吧!  这篇文章根据内因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成才问题作了探讨,立论严谨,论证有力。

[思考和练习]

1.《谈“从我做起”》、《涓涓不息,流成江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根据以上题目写议论文,写作中请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

2.***时期,“四人帮”之流散布反动的血统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运用本节所学习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