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继承鲁迅精神

高三演讲稿2000字
2019-01-07

前一段有条新闻,很引人注目。有媒体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明显地减少,我仔细看了一下新出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记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只有《记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高中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论。有代表性的是《正说鲁迅》的作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他引用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观点指出“鲁迅是语文的灵丹妙药”,特别是作文的灵丹妙药。学生想写好作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读鲁迅,读鲁迅可以应付所有的考试、应付所有的作文。在孔庆东看来,鲁迅的文章从来都不会跑题,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主题服务,随便翻开鲁迅的杂文集,每篇文章都非常切题,古今中外正反左右,没有他做不了的题目。学生读鲁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打开了,作文自然能写好。同样,“80后”作家郭敬明也说:“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那么公众对这件事作如何反应呢?在日前新华网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1.73%的网友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不合适。

我们再来看了一下人教版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鲁迅的作品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更引起一些鲁迅专家和学者的愤慨,认为新课改简直就是一种堕落,金庸怎么可能与鲁迅同日而语?

就这个问题我们也来看一下公众的意见。来自网络的调查则显示,有将近六成的网民认为,“鲁迅和金庸都有可取之处,不存在谁取代谁,关键是看怎样讲解。”

回顾整个事件,我注意到人们争论的重点都放在了鲁迅作品是否应该减少或者退出中学教材,是否要容许金庸等武侠作家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体系这个热点上,而没有人在意中学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而言,我觉得鲁迅作品选入中学课本,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要让中学生掌握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应通过好的作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鉴赏能力、严谨的思考分析能力,开启同学们的心智,让同学们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好作品来教育实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自不必说,但是鲁迅作品的增减绝不是衡量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成功与否的标准。古今中外好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中学语文教材篇目有限,该选谁的作品或者不该选谁的作品,见仁见智。减少几篇鲁迅的文章,不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就一定会有缺失;增加几篇,也未必都能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或者能培养几个新鲁迅出来。

相对于教科书来说,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社会的耳濡目染,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塑造具有更直接也更强烈的作用。鲁迅是人不是神,他和他的作品没有责任也无法承担起当代整个中学语文教育重任。

同样,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代和教学思想的变化,个别篇目的修订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认为也完全没必要那么敏感。也许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让社会的归社会,让语文的归语文,让鲁迅回归鲁迅。

讲起鲁迅,我们的同学们的印象就是“严肃”“不苟言笑”“横眉冷对”。同学们说读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知道在教科书里的鲁迅的灵魂已被抽离,鲁迅已经渐行渐远……

因此,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事就是多读鲁迅的作品,读懂鲁迅作品,走近鲁迅,丢弃那个被“意识形态化”了的鲁迅,还原一个真实生动的鲁迅,一个爱吸哈得门牌香烟、棉袍前身会烧了一个大洞的老烟民,一个喜欢手上拿着纸烟斜躺在床上打腹稿的写作者,一个爱开玩笑、非常幽默和蔼的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具有立人为本的思想,会拿来主义,会独立思考,能韧性的坚守的鲁迅。多读鲁迅,读懂鲁迅,这是我们继承鲁迅精神的前提。

我们学校新时期发展的16字方针,其中“文化立校”的内核就是“立人”,鲁迅提出立人就是要有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个体对自我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与自觉,这代表着现代人的价值理念,这种观念表明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力,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气,真正的自信力,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他也就可以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了。所以,个体意识着重于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气度的养成。

这是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对鲁迅精神的继承,我们每个人都要思索如何继承鲁迅的精神。当对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的争论渐渐淡去时,我想说的是我们无法回避鲁迅,无法忘却鲁迅,因为我们无法回避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