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人忙着活,有人忙着死。
学者钟鸣说:在鞋底寻找真理的人,其实就是些用眼睛为灵魂拍照的人。说实在,这是非常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常与“非”常之间旋转。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在鞋底寻找过真理,但是,我很清楚自己一直在鞋底求生活;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有一点确认:人在大多数时候,一定得向着太阳走。
许多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在逆风而行。这是在自己觉得有一种真实而珍贵的东西丢失了,才发现:我们是自己生活的陌路人了。虚伪的时候,人总是笑着的,希望别人看不见自己真实的那面;掩饰的时候,我们又总是板着脸的,希望对方看见的只是义正词严的一面。这究竟是“常”还是“非常”呢?
有些时候,我总喜欢在沉醉时孤注一掷,虽然难免挫伤,但仍然能保留自己的气息,因为当你感觉自己的气息时,你会明白什么才是我们一生想要的小小“无限”。飞蛾之所以扑向烈火,是因为它根本不知道扑过去会死。明明知道自己从小被成绩长大被职称腌制却还是不知疲倦的奔着,人有时候并不见得比飞蛾聪明多少,但是人能够判断值不值得。正如路德说的:真正的爱往往是错的。
因为,我们是尘埃;偶尔有风把你扬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从此就是高飞的鹰。伏粘着土壤才是我们的常态;飞扬只是一种展示一种非常态。不要嘲笑自己的生活真实,也不要高扬自己艺术真实,否则,再没人和你讨论文化,也没人和你讨论人文。需要的时候就和你讲人文,不需要的时候就和你讨论规则律文;可以的时候和你讲过去式,不能够的时候就和你讨论现在式。连《论语》《庄子》都可以调侃,你还有什么可以优雅。用打击乐改装京剧叫创新,只要冠于创新就一切OK,那么正如恋爱不再需要过程也就无可厚非的了,正如读书只要做题目而不需要执著于书也就理所当然了。
一切进步都是有代价的。常还是“非”常,没有人去较真;真的一定要较真,那么你肯定会认为是“进了死胡同”,从上到下,都这样的在过,你又何必在乎呢?怕只怕这代价涉及子孙的生活,那就不好玩了。所以,值不值得,对不对,应不应该,能不能够……一切的小不小大不大的问题,都需要你自己的判断。“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难得的“非”常心态,不是任谁都可以拥有的。过好自己的日子,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向度,才是最正常的。生前有“命”,身后也许才有“名”;当下才是我们的常态,要明白:你所付出的仅仅只是你本体以外得来的,那本不属于你。禅语真的很精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所以曹雪芹说:“无为有时有还无”。没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会活得很累。
站在悬崖边,你会觉得自己孤独吗?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我的朋友:人这一辈子要学会崖上的花一样生活,虽然孤独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凄美;虽然沉寂但至少,你离开了喧嚣离开了烦躁离开了繁杂离开了名词离开了概念离开了永远不会有人真正遵守的那些个规矩离开了所有与自己本体无关的一切……你终于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了。不知道余华老师是否这样想,反正我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