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风沙大,夏季太干,秋天又短,比较起来,还是最喜欢冬天。尤其爱家乡的冬,纬度刚刚好,高低也合适。有清冽的风,有冰蓝的天,有暖阳,冷的干干净净。
走在街上,穿的厚一些就能挡的住严寒,不潮湿,不阴森。喜欢围围巾,尤其是厚一点的流苏长围巾,各种颜色都有,一圈圈绕在脖子上,再简单整理一下,搭配的好的话显的脸小。羽绒服、大衣都漂亮,里面搭一个T恤或者衬衣都可以,厚的毛衣用不着,一来臃肿,二来屋子里有暖气。小城很闲适,户外工作的人不多,除了清洁工就是交警。他们穿的厚,来回走动,却也辛苦,就想着应该在路边隔不多远就建一个封闭的公用小岗楼,透明的,设计的精致一些,像英国红色邮筒或是电话厅一样,让冬日里在外工作的他们能有一个暂时休憩的地方,夏天也好遮阳。小城里的人都有车,车少,路短,车开的都慢,早上车尾巴突突地冒白气,慢悠慢悠等红灯。基本看不到电动车,倒是能忽而看到一个小巧的封闭电瓶车,一闪而过,颜色鲜艳,不知什么人开着。等公汽的人也少,公汽班次快,刚聚集起来的三五个人一会儿就被拉走了,座位宽敞,大家也不受冻。
小城的建筑漂亮,没有了绿色的映衬显得格外硬朗。风呼呼吹,建筑们直直地站着,也不怕。倒是建筑里的人们听得见风的声音,有时会站在大窗子前张望,看下面的车来车往。屋子里暖。其实高大的楼房是不适合叫屋子的。土房,平房,烧着火炉子的房子才适合。没在农村住过,没睡过暖人的火炕,不懂得围炉夜话的温馨。平房倒是还有记忆,却也就剩下裹着棉被看电视的惨谈。小时候总在炭房里打炭,那时候只知道没有大暖的可怜,早早的就学会了给暖气上水、生火的技能。平房的话家家都会有一个南房。我们家也有一个,用作厨房和餐厅。平米比较大后来又重新装修放了床,独立成一个小单间。每到冬天,父亲的几个朋友就来,年年来,生着火炉,熬茶水,钻在南房子里高声谈笑,烟雾缭绕,一住几天,或彻夜不眠。我和母亲在正房休息,不受打扰。晚上,我的床挨着窗子,隔着院子看见南房子里不灭的灯,听见他们忽隐忽现的谈话和笑声,看见如墨的天上一轮明月,冰凉如水晶,被子里暖暖,鼻尖发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厕所在大院的最北面和最南面,冬天里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去那里。不过要是有小伙伴同去也就不觉的太难过,隔着墙喊一声,两个人相跟着,摇摇摆摆的就去了。那时候羡慕住楼房的同学,多好,不用打炭,有大暖。后来住了楼房,依着飘窗看书,听音乐,一个人喝热茶,直到太阳把腿上的毯子晒的温热。抬起头看外面,光秃秃的树枝摇曳,汽车鸣笛,然后发呆。
冬日里受邀请去吃杀猪菜,一家人欢欢喜喜,坐在农村的大炕上,棉衣却不能脱。雾气腾腾的厨房里面模模糊糊看见几个人影,听见说话声音来判断掌勺的是谁。满满一屋子人也不觉得有多么拥挤,喝酒的不喝酒的自动分成两桌,一边喝一边等。菜上来了就开始吃,吃的响亮。吃着肉却又惦记起炉子里面的烧山药,嘱咐一个人去拿,拿回来蹲着刮山药烧的黢黑的皮,周围蹲着一圈等着吃山药的娃娃。又想起了主人家里的腌咸菜,萝卜芹菜还是蔓菁丝丝,招呼着让赶紧上,比在家里还自如。吃完了,就想散,又着急着要回去,多少还是嫌冷,暖久了,冷一些就不习惯,棉衣始终没有脱过。
冬日里夜晚宁静,夜又长,显得重。总觉的冬天的夜晚才是夜晚,家家户户亮着灯,团团圆圆,没有人在街上闲逛,外面冷,屋里就暖。但也不喜欢房间里暖气太热,冬天还是要有冬天的样子,屋子里冷,人就走的近,凑在一起,也就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