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还能这么玩?”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通过微信发红包的方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皆大欢喜的表面下,不利影响暗流涌动。
从小学起就有家长以百元大钞作为孩子取得满意成绩的奖励,焦老师的手法并不新奇,只是发钱的对象由家长换成了老师,发钱的方式由现金换成微信红包。这种奖励手段最为简单直接,也最快见效。我姑且将学习与奖励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焦老师等人的做法属于第三层次,我称其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一层次最为肤浅,效果明显,副作用也同样强烈。这将给学生留下“付出就应得到回报”的印象。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努力的人有时确实得不到回报,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某些不公平的因素从一开始就将他们拒之门外,有没有考虑过哪一天老师不再发红包了会怎么样?而走上社会后,是没有人给你发红包的,那时候的失落感又该由什么补偿?光就发红包事件本身而言,就是一件尴尬事。发少了,人家不稀罕;发多了,你发不起。焦老师毕竟只是一所职业学院的老师,不是做慈善的。为了拿红包,还有人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可能导致作弊之风盛行。这种“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方式会让学习趋于被动。学习是自己的事,光明的未来才是对努力最好的回报。
况且,过早将学习与物质挂钩,对学生成长也不利的。踏上社会以后,每天都和各种物质冲突打交道,学生时代是难得的一片净土。第二层次应运而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排除那些纷杂的干扰,进行精神层面的鼓励。当然,不要一提到“精神鼓励”就想到表彰,这种把戏也只能哄哄小孩子和书呆子,在越来越实际的人们眼里,表彰的光环渐渐淡化。对于小孩子,他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钱。期中之后全家一起去一次公园,寒假给孩子多买几盒擦炮,暑假带他们游览名山大川……最好的奖励是幸福的童年。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可以给用功学习的人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安排他们住清静的宿舍,给予他们自由选择座位的权利。这种看似“虚”的奖励本身就对学生发展有利,既带来实质的好处,又不与物质直接挂钩,是焦老师等人改进的方向。
第一层次相对难度较高,关乎个人修养与觉悟,叫“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一层次完全靠学习主动性把握,他们不在乎焦老师发不发红包,也不在乎耕耘有没有“金相报”,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外面纷扰与我何干?达到第一层次的人越多,社会风气也能越彻底地得到改善。工作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谁管他升迁不升迁、褒赏不褒赏呢?有了这样的心态,庸人们穷极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他们却偏能手到擒来,这不失为对营营苟苟之人的一大讽刺。
“耕耘不求金相报”。在焦老师的做法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同时,“红包奖励现象”值得深思。这种奖励措施的成功,是否也是社会功利化的暗示?学生对此的欢迎和追捧,是否也是对当今中国教育的警示?正如前文所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未来的路要踏实地走,不要仰望天空,等待从天而降的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