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我们的团长常开起先生

八年级随笔1500字
2013-02-25

在朋友的介绍下,知道了襄阳风合唱团(后更名襄音合唱团),还知道襄阳风合唱团团长是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襄阳知名音乐教授、指挥。

2015年末,第一次参加合唱团的例行排练。晚上7点,教室里基本坐满了人。7点20左右,进来一个五十岁上下,个头不高的先生。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朋友小声介绍到,这就是常老师。只见他表情严肃,头发略谢顶,曲卷着梳于脑后,自带艺术家风范。他在讲台旁坐下开始了排练。大概是全年最后一次课,当晚两个小时并没有练唱,而是就团里全年工作做总结。因为我刚去,常老师说了什么已经没有太深印象。只记得下面几十个团员,安安静静、心悦诚服地听着常老师讲话。期间,有个别团员迟到,或是出教室接电话,上洗手间的,他都当场提出批评。我心里不禁悄悄打鼓,这老师真严厉啊,大教授还真是大教授。

再次参加常老师排练,已经是半年以后了。

我们这个合唱团大多是缺乏基本乐理知识的音乐爱好者,可常老师认为,做好合唱,必须以声乐知识为基础,必须以专业水准打造我们的合唱团。所以,每周两个小时候的排练,前半个小时主要是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以及发音训练。“口型要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早上同志们吃牛肉面时,嘴里塞进一个鸡蛋感受一下。”“吸气要快、深,体会一下女同志受了委屈,哽咽抽泣时的吸气状态。”“呼气要轻、均、长,关云长的表弟!记住了啊!”“高音时,不是嗓子用力,是小腹用力,把气息拽住,就好像拉弹簧,只用越往下用力,才能拉得越高。”……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讲授,科学发声变为团员们的自觉。为提高团队专业水准,常老师亲自组织团员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清退;他要求新团员参加暑期培训,并考核发证;他还推行五线谱,以加强音准……这些强力举措,并不为所有团员认同。为了团队的稳定,理想甚至完美主义的他,也会做一些妥协和让步。尽管经历种种困难,“专业”已在润物无声中,成为我们这支团队的常态,甚至一种文化。

常老师眼里,合唱是一门艺术。他把每一次排练都当做一次艺术品的加工。他经常说,同样一块璞玉,只有精雕细琢出来的才是精品,才是艺术品,否则不过是一件粗制滥造的产品。有时候,我觉得已经唱的挺好了,可常老师仍会一字一句,甚至是一个口型一个音节的纠正、调试。“第一个字头重了,要像吹蜡烛一样轻送气。”“这句词的音色不对,要再明亮些。”“这个长音站的不稳,后面有点点掉。”……就这样,常老师用严谨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雕琢着他的每一件作品。他不赞成作品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在外参演参赛。我猜他觉得那是对团队的不负责,更是对艺术的不敬。

实话,我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很对不起常老师的教导。有时候,一首曲子排两三个月还达不到常老师的要求,音准节奏问题、声部衔接问题、情感表达问题……他就会烦躁上火,脾气也跟着大起来。逮着谁唱的不对,都会披头盖脸一通批评。“你、还有你,口型瘪的,怎么唱歌?”“有一个人的声音不对,不在一条直线上!”“女高6低了,再来一遍!”“声音不柔和,这不是我要的声音!”……听老团员们讲,常老师2009年开始做合唱,就是想打造一支可以代表襄阳水平的专业水准的业余合唱团。到现在快十年了,团员培养一批走一批,合唱团仍停留在基础差,底子薄,人员不固定的状态。“十年啊,能有几个十年!”言语中能感受到他深深地沮丧和无奈,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可下节课,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团员们面前。刮风下雨天气恶劣会来,开会出差顾不上吃饭会会来,感冒发烧囔着鼻子也会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能理解常老师,理解他的严厉,他的焦虑,他的坚持。因为,合唱于他,已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种艺术,更是一份事业。就像他自己说的,为了襄阳的合唱事业,他愿意做一个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