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谈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六年级演讲稿1500字
2012-05-16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众所周知,陶渊明被认为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化世人。

陶渊明,他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陶渊明的诗意人生,首先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泊。29岁时,他进入官场,但不久便“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处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他不被世俗名利所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近而便拥有了富足而高雅的精神生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也因此,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中的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看,容易懂,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这些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在官场中,他是一个失意的落魄士人;

在文学中,他是一个有气节的诗人;

在生活上,他是一个有高雅情趣懂得真快乐的人;

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在他的诗中,没有用语言赞美自然,而自然的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他把自己化入自然,成为其中一员,心境与物境完全溶为一体。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

假若你想一个人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世俗的哀怨,没有官场的搏斗,没有思想的负担,只尽情地享受一切大自然的美,那是多么有诗意,多么自由啊!而陶渊明就喜欢这种感觉,他说:“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人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短暂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他的诗意人生让我想到:其实人不一定要繁华富贵,平平凡凡,简简单单只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奔去,每天带着自然赋于的微笑,每天感受自然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