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分析

八年级读后感2500字
2019-02-28

《巴黎圣母院》,19世纪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小说以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主要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展开。展现了外貌美丑迥异,但都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的两位主角在当时宗教和封建统治的压迫下最终死亡的悲惨命运。

该作品的时间跨度只有十几天,发生的故事也集中在巴黎圣母院附近,但就在这有限的时空中,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内容激情感人,而尤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最为成功。小说中的五大人物至今被很多人认为是当时法国社会各类人物的典型。

爱斯美拉达

她不但有一个美丽绝伦的外表,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可谓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形象。当诗人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当其丑无比的卡西莫多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快要晕死过去时,她不计曾被前者粗暴追捕而勇敢地给他喂水喝。

爱斯美拉达的靓丽深深吸引了作品中其余四个男人,但爱斯美拉达却只是天真地爱着虚情假意的风流伪君子菲比斯,甚至最后因此断送自己的性命。雨果在作品中尽情表现了爱斯美拉达的"真、善、美",同时也暗示了真诚淳朴的人物在当时必定遭到摧残的可悲命运。

卡西莫多

他长相畸形,样貌奇丑,但与爱斯美拉达一样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受到副主教克洛德的收养,他一直对其忠心耿耿,对爱斯美拉达,更是多次舍身救美,奋不顾身。

如果说爱斯美拉达命运不幸,那么卡西的遭遇只能用悲惨来形容。由于巨大的生理缺陷,卡西莫多受尽世间羞辱,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只有副主教克洛德和爱斯美拉达对他仅有的同情。他唯一的爱情目标(爱斯美拉达),因为他过于丑陋的样貌,连正眼看他一眼都不敢。外貌上的巨大鸿沟使得卡西莫多只能抱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走向死亡,才能圆自己的梦。

卡西莫多与小说中的乞丐部落是当时善良低下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只不过通过外貌畸形使卡西莫多更具戏剧和个性效果。这类社会底层尽管出身低微(弱势群体),却往往隐藏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像后来的乞丐帮攻击圣母院)。当今社会,某些身体缺陷的残疾人,贫困的农民或在边缘行业工作的(煤矿、挑粪等等)正是这类卡西莫多式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不公平的待遇或歧视的目光。尽管他们通常对此忍声吞气,但当不满积蓄到一定时候也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况且社会并不能忽视他们勤勤恳恳为人民作出的实在贡献。只有真正尊重他们的权益,理解他们的诉求,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与关爱,引导他们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菲比斯

皇家卫队队长,长得又一表人才,英俊潇洒,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长袖善舞的他其实是一个虚情假意的风流伪君子。小说中菲比斯挨了嫉妒者副主教克洛德一刀,却侥幸不死,而副主教逍遥法外,爱斯美拉达却枉死绞刑架下。这是雨果先生为痛斥当时黑暗统治下而设置的悲剧结局。但在现今物欲横流的年代,菲比斯这样的伪君子仍然存在。

表面上冠冕堂皇,却实为国家蛀虫的败类就是现实中的菲比斯。金钱,美色就是他们眼中秀色可餐的"爱斯美拉达",而且他们对国家的"虚情假意"比小说中的菲比斯之于爱情更贻害深重。我们可见,腐败问题仍然是关系我们党存亡稳定的重要问题。有关部门、人民群众更应从"爱斯美拉达"式的蒙蔽中清醒过来,揪出这些社会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实则为自己某利益"的伪君子,净化官场空气。

副主教克洛德

伪君子的他,长期受宗教的束缚和控制,外表神圣严肃。在遇见爱斯美拉达后心灵的闸门终于挡不住欲望的潮水,最终作出种种兽行。

相对于菲比斯的可憎,副主教受宗教长期的折磨扭曲了灵魂,不能解脱自我,最后赔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结局也许有点令人怜悯。但恶魔般的形象使人们意识到精神得不到正确引导、极度压抑的恶果。至今,副主教克洛德还可以找到他的同类。由于长期自闭自卑,这位年轻的大学生虽然貌似内敛沉稳,却禁不住心理的冲击作出了骇人听闻的杀人举动。又如某些激进的法轮功练习者,甚至曾经是老红军、老干部,但受到邪教的束缚控制不能自拔,终于引火自焚,贻害国家人民。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告诉我们合理调节精神生活,在高压的工作学习中学会自我调适的重要。警惕副主教克洛德在我们身边的出现,就是防止马家爵式人间悲剧的产生。

格兰古瓦

一个潦倒的诗人,然而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迂腐刻板的他无法靠写诗来养活自己。却凭借自己圆滑世故的处事方法,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得以苟且偷生而且自得其乐。落魄乞丐帮时为了活命,他宁愿屈身当乞丐,后来更不惜街头杂耍。对爱斯美拉达求爱不成后转为喜爱山羊;哲学上无所建树便去研究石头。

然而格兰古瓦这类碌碌无为的可怜虫却不是当今我们需要的人才。一个毫无原则,处事摇摆不定,而又不学无术的人物只能成为社会上可有可无的角色。虽然讲不上有大害,但在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格兰古瓦"们只会躲在一边,甚至不惜明哲保身倒戈相向。这类人便成为人们鄙视唾骂的奴才。在当时黑暗的巴黎,这也许是低微的格兰古瓦委曲求存的无奈之举。然而作为当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应珍惜难得的条件,脚踏实地地向目标奋进,切忌成为"格兰古瓦"式的无魄力,无志气,无思想的横尸走肉。

《巴黎圣母院》便通过典型人物鲜明性格的塑造,用美丑、爱恨、善恶形象的强烈对比,强有力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广大人民对波旁王朝复辟及其精神帮凶天主教会的憎恨情绪和革命形势。

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留给当时读者的深刻形象,更在于它对后世的启迪和隽永深蕴的内涵,令人再三回味,每次拜读,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这才是名著的经典和魅力所在。小说人物尽管是虚构,但讲究源于生活,浓缩于生活,高于生活。法国革命的烽火早已熄灭,但从《巴黎圣母院》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对照当今社会,我们还能从现实中找到熟悉的身影和强烈的共鸣,这便是作者刻画的人物高于生活,更超越时空的体现。这不能不叹服雨果先生的远见与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