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里每一小组学生在一起写循环日记。循环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分享的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公开交流,并因此实现默契的沟通。今天检查学生日记,就有两篇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男同学写道:“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但是我的心情却很糟糕。因为丢的东西还没找到,尤其是那本数学练习册,非常重要,没有它我就像失去了一条左臂,非常“疼痛”。整天看别人的练习册,做也做不成,想也想不成,真气人。练习册很普通,每个人都有。但是那里边的题目有特色,越嚼越香。这就像你有一块面包,一不小心丢了,那你是不是觉得很烦人,要是有那块面包的话,你就会不饿肚子……我真后悔,当初没把自己的练习册看管好……” 像生意人看到了商机,我的眼睛一亮,继续检查。“今天,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回到家我立即如饥似渴地看了起了来,我看得津津有味,简直爱不释手。不一会几本书就被我‘啃’完了。我真高兴,我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明天我叫妈妈再给我买几本课外书,我还看。”另 一个女同学写道。 多好的学生!看了这日记,我像一个不经意闯进了孩子们那个世界的路人,看到孩子们的真实的想法,听到了他们动人的心声,找到了教育他们的契机。平时,我们面对四、五十个学生上课,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很难说做老师的能知道,而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时如果帮他找到练习册,或者干脆送他一本,借给那个女同学几本课外书,再给他们说几句勉励的话,结果会是什么样? 冷静一下想一想,我们对学生了解往往局限在课堂上的观察、班干部的汇报,再有就是学生闹矛盾了,吃亏的跑到办公室来哭诉。对于学生生活、学习上的喜怒哀乐我们知之甚少。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确实很难有精力照顾好他们中的每一个。但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失掉了许多教育机会。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要与儿童一起生活。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让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叶圣陶教育文集》) 教育不是要改变学生,而是去观察并且帮助他们成长。透过这小小的循环日记,我找到了教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