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又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都 说明了谦虚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只有谦虚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而能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反过来讲,见识越广就越知不足也就越谦虚,而坐井观天者为自己能观察头顶上的一方天空而沾沾自喜。谦虚是一种待人对事的态度,也是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不傲气、少自负,尤其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让我们永远记住,人就如分数,实际才能好比分子,对自自己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那么分数的值愈小。
格言名句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孔子)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损者益,自益者损。(蔡邕)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守仁)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申涵光)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华罗庚) 真正的谦虚是最崇高的美德,是美德之母。(丁尼生) 谦虚是对不完善或有缺点的默认。(博克) 一切真正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别林斯基)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尼采)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柏格森)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谦逊是反省的最高贵的收获,它建立起对伉骄傲的防线。(温刹斯基)
为人当以谦逊为荣,骄傲为耻。(蒙田)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苏格拉底) 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任何时候也不要认为你什么都懂行。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你,你时时刻刻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门外汉。(马巴甫洛夫) 知识深藏在谦虚的大海里。(朝鲜谚语) 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伏尔泰) 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 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华罗庚)
孙叔敖谦而受益
孙叔敖成为楚国政府部门的长官,全国上上下下的吏民全都来道贺。但惟有一老者,穿着粗布衣,戴着白色帽子,最后来到孙府。他不是祝贺,而是吊问。孙叔敖并没有怪罪他,反而正衣帽非常礼貌地出去见他,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无德无才,是个不肖之了徒,让我担政府长官,使吏民都来道贺,而先生独来吊问,难道有什么说法吗?”老者说:“当然有说法。身份已经很高贵但对人态度骄横的,百姓会除掉他;官位已经很尊贵但擅揽大权 的,国君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丰厚但还不知足的,是不能长久下去的。”孙叔敖再次拜谢说:“敬受命,希望能听到阁下更多的教诲。”老者说:“官位越高而越应该没有架子,官职越大而越应该小心,俸禄越丰厚越应该谨慎地不敢多多取。你能严谨地遵守这三条,足可以使楚国大治了。”孙叔敖因为谦恭待人,无意之中获得了三条贵意见。
晏婴居功不骄
春秋时政治家晏婴用一匹驾车良马赎了奴仆越石父的身,将他带回齐国。到齐国后,晏子对越石父招呼没打,就回家了。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婴断绝交往。晏子派人说:“我与先生并没有交往,我看你可怜,赎你回来,你还不满足吗?”越石父说:“听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地位低下,没有人了解我。你把我赎回来,我以为遇到了知音。可你这样这辞而别,和雇我当仆人又有何区别呢,还不如继续让我当仆人去!”晏子听到这样的话,赶快去见越石父,以尊贵的朋友对待他,以恭敬的态度对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容貌,今天才了解先生的志向。听说君子不因小误会而绝情,请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越石父激动地说:“这样做我反而不敢当了。”为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俗人有功德于人,便露出骄矜之色。而晏婴把一个奴仆从卑贱中救出来,又能毕恭毕敬地对待,这才叫不俗。而这也正是晏婴之所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原因。
刘邦与项羽
刘邦率兵驻扎高阳时,有一天,他传见郦食其。当郦食其急匆匆地来到刘邦的住所时,刘邦正惬意地靠床坐着,由两个侍女给他洗脚。郦食其见刘邦对自己这样轻慢,心里很不高兴,只微微拱手为礼,并不下跪,说:“大王,你是想帮助秦国进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刘邦见郦食其不但不行大礼,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禁大怒。郦食其正色说道:“大王既然决心聚合人马,联合义军讨伐强秦,就不应该如此轻慢长者。”刘邦听郦食其这样一说,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确实不应该这样接见贤者。于是,急忙揩脚穿鞋,正衣整冠,从床上起来,屏退侍女,恭恭敬敬地请郦食其上坐,感谢他的提醒。
刘邦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谦虚。刘邦的这种谦虚的品德,不但赢得了郦食其的尊重,而且赢得了许多人的佩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等。正是这些人的邦助下,刘邦才得以成就了帝业。
反观项羽,尽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势力也远远大于刘邦,但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事事但凭一己之勇,不肯听从部下的意见,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等,都离楚归汉,甚至连他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终只落得个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而死,连尸首也被人分成五份用以邀功的悲惨结局。
大树将军
东汉大将冯异,为人谦逊礼让不矜夸,走在路上和别的将领相遇,他总是先驾车让开路。他指挥军队前进驻扎都有清楚的标记,军队中号令严明,军容整齐。每当驻扎的时候,从将一起坐着谈论自己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退树下坐着。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打下了邯郸,朝廷整编军队,军中人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很赞赏他。
郑玄谦让
郑玄(东汉著名学者)想要注释《春秋左传》,还没有完成。有一次外出和服虔相遇。郑玄住在旅店里,当时还不认识服虔,服虔正在外面车上和别人说自己注《左传》的大致意思,郑玄在车外听了好久,大多和自己的想法相同。于是郑玄就登上车对服虔说:“我想注《左传》很久了,但还没有写完,听了您刚才的话,觉得和我的意思一致,现在我将我写的所有注解都送级您。”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左传》服氏注。
白居易虚心请教
相传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每当作好一首诗,总是先念给牧童或老妇人听,然后再反复修改,直到他们听了拍手称好,才算定稿。像白居易这样一位著名的诗人,并不因牧童和村妇的无知而轻视他们,因为他懂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所以他虚心求教于人民,这才使他的诗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人传诵。
谢良佐去“矜”求上进
宋代学者谢良佐,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和老师分别一年之后,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说:“分别又一年了,这一年在学问方面下了什么功夫?”谢良佐回答说:“也只是去掉一个‘矜’字。”程颐说:“是什么缘故呢?”谢良佐说:“因为仔细检点起来,所有的问题和毛病都是出在这里的。如果能够克服了这一个大缺点,就能够有上进之处。”程颐点头表示赞许,借机向在座的其他学生说:“这个人做学问,能恳切地求教,切近地思考。”
欧阳修署名
《新唐书》是欧阳修和宋祁合写的。欧阳修完成纪、志部分,宋祁完成列传部分。按照旧例,作者只署官司职最高一人的姓名。欧阳修官职高,理应署上欧阳修的大名。可欧阳修坚决反对,他说:我怎么能掩盖和夺取别人的功劳呢?于是分别署名:纪、志题欧阳修撰,列传题宋祁撰。宋祁听说后,感慨地说:“此事从所未闻也!”
洪迈失言自愧
南宋著名史学家、学者,《容斋随笔》的著者洪迈在翰林院时,有一次值班,赶上为皇帝起草诏书的事纷至沓来,从旱晨到傍晚,起草了20多件诏书。完成任务后,在庭院间漫步,碰到一个老人在花阴之下休息。洪迈问他是谁,老人回答:“我是京师人,世代做翰林院吏,现在80多了。而今我孙子又当了院吏,因此在这里养老。”老人借此机会又说:“听说今日文书很多,学士一定大劳神了。”洪迈愿听这些话,说:“今天起草了20多件诏书,都已经完成了。”老人又赞颂地说:“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洪迈非常得意,骄矜之色溢于言表,夸口说:“苏东坡大学士也不过写得这么快吧!”老人先是点头表示同意,接着不无惋惜地叹气说:“是啊,苏东坡学士敏捷也不过如此,只是他没用翻检书册罢了。”洪迈羞愧得脸红,自知失言。他以此为鉴戒,在向客人说起这件事,形容当时的心情时说:“人不可以自我夸耀,当时假如有地缝的话,我也会钻进去了。”
辛弃疾不耻下问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极负盛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豪放激昂,慷慨深沉,风格多样,这与他的虚心学习是分不开的。一次,在宴会上,一位歌女咏唱了辛弃疾的两首新作,众人一齐喝彩,赞扬辛弃疾的词写得好。辛弃疾得意之余,请在座的提意见。在一片颂扬声中,年少气盛大的岳珂(岳飞的孙子)猛然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批评辛弃疾的词用典太多,辛弃疾很有雅量,高兴地说:“你真是一语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