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牵挂,不由想起许多远赴他乡的文人墨客笔尖流露出的思念。惦记亲人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自以为最胜者是岑参所作的《逢入京使》。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尽管是放不下心中对家人的牵挂,泪湿衣袖。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心中泪儿潸然。这般真挚的爱,断肠的牵挂,万古流芳。
翻开字典,“牵挂”赫然映入眼帘:牵挂:因心里放心不下而挂念。牵挂的意义,是对他人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哦?亲情的纽带吗?心中的甜蜜蔓延开来。
自从升入中学,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随即变得少之又少。聚散离合之后,那一份浓得化不开的牵挂,却将我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偶尔会想起小时一家人相聚一桌吃饭的情景,那么平常而又幸福,质朴却不乏温馨,笑谈声,打趣声,融进热乎乎的饭菜。还会想起每天早晨爸爸临走前,妈妈总会在他耳边絮叨:“开车慢点儿,别闯红灯,遇到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也别跟他抢……”说这些的时候,妈妈的眼里总是闪着温柔的光芒,像教导一个调皮而莽撞的小孩子般,娓娓地说,语气里充满着担忧。爸爸也微笑地听着,“嗯,嗯”地应答,一反平常的暴躁。这个镜头总在我脑海中回放,那时的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甜蜜?长大才会懂,妈妈的牵挂蕴含的浓浓的爱,每天都重复上演着:昨天,今天,明天,一辈子……
每当想起这些时,总是夜深人静了,躺在寝室狭窄的小床上,听着同学酣睡时发出的轻微呼吸声,更觉感伤。每晚与家里通话的时间总是很短,关心的问题总是问不完。此时想再打个电话,却又害怕扰了妈妈休息,害怕妈妈担心,独自承受着,咀嚼曾经的温存,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失眠寂寥的夜晚。对家里的牵挂,从未如此强烈过。
世上,总是有哪么一些人牵挂着另一些人,明有简单的方式可以排解,却又不忍,自己承担,自己受着。因为牵挂,懂了爱,因为爱,才会牵挂。牵挂是一种酸楚却又幸福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