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间万物都有不足,人生在世也难免会有过失,即使是圣贤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那么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在哪儿呢?究其根源,圣人闻过则喜,凡人则是问过则怒!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圣人的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面对过失,暂且不说改正,能够有一个认错态度就已实属不易。面对批评,我们应该心存感激,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为之烦恼,他怕自己身上的光环太耀眼,会吸引更多人关注,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找他的麻烦。为此,他感到惶恐。可是,作为中华现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莫言做出了表率。当“咬文嚼字”纠出他的错误,莫言以一种喜悦的心情,诚然接受,他并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听之任之,更没有失口狡辩,他表现出一种华夏文化的包容,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有过则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水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莫言先生的成就绝非偶然,那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一种中华文人的道德修养!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造就了这个民族的高尚修养,自上而下,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透着炎黄子孙的高尚情操。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一个楷模,他的风度,兴盛了一个王朝。他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面对魏征的直截了当的呵斥,他没有龙颜大怒,而是欣喜地接受。展现了一国之君的风度,也成为了万世楷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国之君主的胸怀决定了国之兴衰,决定了民族的进步与昌盛。闻过则喜,兴盛了一个王朝,留下了千古美谈。
穿越古今,纵横历史,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多少次都是在危急关头的明智选择开启了成功之路。但是,也总有那样几个执迷不悟的庸人。当长征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当党的指挥员李德一意孤行,决心要去碰石头的时候,他没有清醒过来,而是固执己见,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更是严加呵斥,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为首的一批领导人用他们的赤胆忠心征服了众人,也令一向强硬的李德心悦诚服。
一个集体的胜利,是其中每一分子的胜利,是他们齐心协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胜利!危急关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虚心,也许,前方就是胜利的灯塔······
三闾大夫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无论你被多少光环笼罩,都要怀着一颗平常心,一种虚心的态度,一个通济天下的胸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过失,面对批评,闻过则喜会让你走的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