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是古人的。只有王安石才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一个“绿”字冥思苦想,百般推敲斟酌;只有李清照才会为帘外的海棠情到深处无限伤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是前人的。只有朱自清才会对眼前的浑如碧玉的绿潭油然而生出“掬你入口”的欲望。
绿也是今人的。我也有着心中的那片绿。
每到春天,我就喜欢跑到高处,脚下的绿色田野一览无余,好像连吹过的风也是绿色的。
绿是这样的壮大宽广,亦是小巧而撼动人心的。
你可曾看到,在一个院子的水泥墙脚,正生长着一株极不起眼的小草,那嫩嫩的绿,惹人怜爱。你又可曾想到,这小小的身躯如何冲破这坚硬的水泥,享受阳光照耀、雨水滋润。它所具有的,不正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吗?一株小草,用行动诠释成功的真谛。
然而,可惜的是人们读着《绿》,眼前却没有了绿,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灰白——人们现在更满足于用灰白的水泥裹住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心。水泥固然结实,但灰白毕竟过于单调,哪里有绿色活泼、生动、鲜艳?!
我将会永远保留心中的那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