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来说,或许历史并不漫长;但对美洲这块土地来说,历史却要复杂得多。书写合众国的历史,完全反映了历史编撰者以及历史教育者的心态。除了历史书写,这种心态还通过各种媒介输入到读者和观众的思想之中,好莱坞电影《飘》、《与狼共舞》等影片中不断流露出白人对黑人、土著人的想象,灌输着美国式的意识,也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可不可以说,历史从来都不是完整地出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的?
在美国,历史课不仅是一门通识课,也是一门“政治教育课”。它在历史讲述中展现这个国家的由来,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的价值观——平等、自由、民主,培育良好的美国公民。但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不仅没有做到这些,反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谎言,或者是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当谎言成真,遮蔽的历史不再被人们重新认识,美国公民会变成怎样呢?詹姆斯·洛温虽然将《老师的谎言》的读者对象定位为历史教师,不过,除了历史教师,每位学习历史的学生,每位清醒而具有判断力的公民,都应该是这本书的读者。
美国素来都称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国度,是价值多元的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没有话语霸权。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好莱坞式”的英雄——比如美洲早期史的哥伦布形象;又或者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理由——比如当代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直接选择遗漏、沉默——比如越南战争。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姆斯·洛温考察了美国18种历史教科书的谬误,指出其中明显的错误,以及为了取悦读者而对历史文本所作的掐头去尾的工作。就像老师拆穿学生的谎言一样,洛温帮助我们拆穿了教科书中的一个个谎言。
最著名的谎言便是哥伦布这位英雄形象的塑造,他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为了刻画哥伦布坚韧不拔的品质,教科书详细地描写了哥伦布远航的资金来源、航海过程、以及发现陆地时的言行,甚至强调哥伦布在凄苦中度过了晚年。如此一来,“好莱坞”式的悲剧人物“哥伦布”足以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崇敬之情。然而,这样的描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反。真相是,哥伦布在航行中意志不断摇摆,晚年也过得风光无限,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在美洲土地上分封做王。
但历史书只字不提欧洲人向美洲的扩张,也略去了哥伦布的真正意义。哥伦布的真正意义是双面的:对于此前居住在美洲的土著来说,他的到来是一场殖民主义的血腥掠夺,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抹去这段历史的血污,还将这段历史绘制成灿烂的“花朵”,对土著美洲人、对于每一个试图弄懂美洲来历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至于当代的历史,美国更干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勾当。比如伊拉克战争,教科书给出的理由难以服人;对于越南战争,教科书选择保持沉默;而对于冷战时期的历史更是遮遮掩掩。无论如何,承认错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回忆失败的、痛苦的历史,在情感上总有些不太自在。这种历史编撰的问题在大多数民族国家中都是存在的。可是,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美国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的潜在力量,尽管这带有种种爱国主义的努力,但实际上采取了公开的反民主立场。”(《老师的谎言》,263页)洛温道出了这样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后果。谎言的力量终将危及国家的命运。
美国似乎是一片适于“造梦”的国土,美丽的幻像常常是由严肃的历史学家们制造出来的。“撰写美国历史的过程中,自由搜寻历史资料的人撞上了爱国自尊的严格把关者。后者要求,一定要把开国元勋描写成富有使命感的人,满怀启蒙的理想与无畏的精神,如此才足以表现美国是可贵政治理想的实践。”(《历史的真相》,90—91页)与此无关、或者有损于开国元勋的英雄形象的历史素材都将被舍弃。我们不得不去追问“民主的力量”与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不得不重新思考专业的或业余的历史学家们的工作。要知道,写进历史教科书的谎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思想史上更复杂的因素。历史本身复杂多变,而裹挟在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历史学家,要清醒地认识自身书写的时代语境、要辨清以往历史的细节枝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在《老师的谎言》中列举了18种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提到了这样书写、讲授历史给美国公民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后果,这样的批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其他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教科书,作为对一个民族自我历史的认识,可能总有些被遮蔽的真相存
在,比如我们常常提及日本的教科书事件。毋庸置疑,对中国读者来说,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是一面锃亮的镜子。虽然,我们也已经开始努力纠正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不过,这努力的步伐似乎应该更坚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