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教育与自身学习有关。方仲永是金溪地区的一位神童,有着先天过人的才能,却被他父亲荒废。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亲的责任,不止他父亲一人贪图才赋,视方仲永为摇钱树,也有社会及其自身原因。
社会。
想在现实生活,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没有机会读书。不过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边的人,由于没有学习,导致自身的素质不是很高,也不懂学习,使方仲永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设仲永的父亲依旧带领他“环谒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较有学问的人家里时,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让仲永学习,不然会荒废他的才艺,那么仲永的父亲会不会因此而改变,让仲永去学习呢?所以,社会,是影响仲永才赋荒废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亲“环谒于邑人”,仲永坚决不让父亲泯灭自己的前途,若父亲依旧“不使学”,仲永可以离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样在寺院里苦学成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却没这样做。可能是尚在幼年不懂事吧,也许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朋友,拿取你的画笔,画出一片属于你自己的一片美丽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啊!
<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古人说的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做足了“读”的功夫,第二环节“解”就顺畅一些了。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接着小组内交流,解决一部分难点,然后学生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后,程老师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让学生再小组内讨论,当学生真的无法解答时,他才进行讲解。讲解完并不是就完了,他接着又随机检测一个学生,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听懂了。这样的反馈信息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以为自己详细讲解了,学生就听明白了。殊不知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各异。程老师不厌其烦地检测、检测,再检测,直到每一个学生心里透亮、明白,他才会转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平时也有检测,还句句落实,一般抽测每组中的差生。人数多,容量看起来多,但是对同一个学生的检测却缺乏反复检测的耐心。当这个学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或我经过解答之后,想当然地以为他听懂了,就没有再次检测。
程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前两个环节,用时最多,而第三个环节“悟”——通过解题“伤”,悟作者的感情,只花了短短的几分钟。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他们来说“读通”和“理解内容”是难点和重点。真正读懂了内容,感悟作者的感情就容易了。所以程老师告诫我们,前两个环节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充分学习,这是基础。
如此朴实、稳稳当当的一堂课,让我看到了程老师耐心的背后是他对学生真切的关爱,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反思我们目前的教学,为了教而教,多了一些赶进度的浮躁。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学生累,老师也累。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想不起是哪位诗人说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千古流芳的名句。但还记得起,鲁迅先生说的那句“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确每个人做学问都要具备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坚强与勤奋,而且要有一个目标。因为铁匠没有目标,他可能只能做出远不及宝剑的水果刀。
在《为学》中我想到了坚持与坚强,还有目标。在起初读的时候(指老师讲之前),我就觉得,穷和尚孤身一人只有一个饭碗和一个水瓶,就能到达南海,真是不可思议,况且一路上有山有河还有野兽,就更不可能了。唐玄奘到西天去取经还带了三个徒弟一匹马呢!到了后来我终于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又想到了一次去爬山,目标是山顶,但我与山顶仅有一步之遥时,我选择了放弃,就是因为我没有坚持。我就差那么一步、、、、、、。
方仲永的父亲依旧是以农民的思想对待自己那么有天赋的儿子——不使学!就是因为“利其然也”!如果他父亲不让他去上学,他自己也应该以“忽啼求之”的积极心态争着去上学。如果这样他也不会“泯然众人”啦。你也可以不上学,但你可以自学,勤奋一些但不用挑灯夜战。即使上了学不勤奋些,刻苦些,到了最后两个字——白搭。这说明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出唯有积极向上,坚持奋斗,勤奋努力才能成功!
伟大的科学家,当时社会人群眼中的“疯子”——爱因斯坦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人”在我眼中只是一个有发达的大脑和会直立行走的裸猿,开启大脑智慧的方法只有两个“努力与坚持”。所以在学习时就要“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啦!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伤仲永》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能否成长,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我们必须要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或许这句耳熟能详的哲理名句,早已让我们的耳朵听出茧来了,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我们永远只能吸收而不能满足,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工作,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喝咖啡时间学习,这难道还不够吗?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为类从奴隶时代发明文字到现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的“一辈子”的时间能学完的呢?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没错,人无不是在学习中成长,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已经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在生活中,有些人因为取得一些成就便满足于现状,沉醉于一时的成功……这些人到了最后始终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满足现状,发奋学习,最终是社会的强者。可见学习是无止境,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习。
我曾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国外某大学一群即将毕业的工程系大学生全部被一场他们全都自认为简单的考试所考倒。这同时说明了我们将来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东西要学,现在的一点知识是绝对不够的。
或许当我们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一些人将继续学习基本知识,另一些人则要去攻读“社会大学”,虽然道路不同,但我们都还要不断汲取各类知识,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
伤仲永读后感500字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老师自己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