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我去了厦门著名的胡里山炮台。胡里山炮台建造的时间前后跨越了五年。寨墙台基是用乌樟树汁、石灰、糯米和泥沙搅拌构筑的。胡里山炮台战略位置重要,向东可以支援白石头炮台,提前将敌舰拦阴在厦门水道之外;正南面和对岸的屿仔尾炮台隔海相对,互为犄角,炮火交叉可封锁阻击厦门航道之敌舰;向西可追击进入厦门港的敌舰,同时可协助相距5000米左右的磐石炮台,守住厦门港;向北可支援陆军阵营等。所以在当时,它是厦门的一个战略要点。
胡里山炮台四面八方修筑着围墙,它就像是一个小型城市,炮台总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胡里山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我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一进入炮台遗址,我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无数的大小不一的火炮,它们有的整齐地排列在城墙上,有些分散在空地。在城门上,矗立着一排小火炮,每门小火炮的后面都装着一个小转轮。转动转轮,就可以把炮口抬上抬下,打击远近不一的目标。这些小炮很灵活,一个人就能操作。但它也有缺陷,比如,炮口不可以左右转动,因此,一旦把炮固定住,那门炮就只能攻击自己正前方目标,如果目标在自己的左右侧,那它就无能为力了。小炮固然有用,但炮的射程近,威力小,无法有力地打击远处的大船。聪明的中国军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于时,清政府用了大约十万两白银,向德国的克虏伯兵工厂买了两门当时世界上火力最强、射程最远的大型火炮。为了防止敌军飞机发现的轰炸,守军在东西两侧各挖了一个大坑,把大炮藏了进去,只留下一小段炮管在外面。胡里山炮台还有一门小炮,长11厘米,直径2.4厘米,重0.22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炮。胡里山炮台因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两门火炮。
而今天的胡里山炮台,东边的克虏伯大炮已经没有了,它被搬去炼铁炼钢了,西边这门却完好无损。原来生产它的克虏伯兵工厂,愿用86吨黄金来换这门重达86吨的大炮,而中国却坚定地拒绝了。不仅因为这门炮是这种型号的世界上的唯一一门,更因为它的存在,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站在胡里山炮台的城墙上,望着茫茫的厌第,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炮声,仿佛看到了日军的舰艇在炮火的猛烈攻击下,沉入海底。这段光辉的历史不应被我们遗忘,也不会被我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