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八年级读后感1000字
2016-04-2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中国文坛上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了各式各样不幸的家庭,巴金在《家》中所描述的高公馆一家也是这样一个在时代的交界处苟延残喘的家庭。

《家》着重描写了高公馆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中国拖着虚弱的身子缓步踏向现代化,用自己残缺不全的心肺呼吸着崭新的空气的年代,面对着这股与封建旧礼教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激流,表现出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态度。激进而勇敢的觉慧是家中最具反抗意识的进步青年,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而温和自强的觉民则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新青年的代表,他们响应改变旧思想,推崇新民主的主旋律,却又保存有一定的封建思想,在新旧两股激流的冲撞中逐渐完善自我。

在《家》的各具特点的角色中,我认为塑造的最好的角色非觉新莫属。新思想的激流撞开了旧中国的大门,已被封建迷信思想统治了近千年的中国人,在脑海中自然的开始了两股激流的冲撞。觉民、觉慧、琴等人从混乱的涌流中毅然挺身,作为中国的希望,大跨步走向新时代。而同样受过新式教育的觉新,又何尝不想与弟弟妹妹同列?但长房长子的身份,让他的肩上多了一种责任,一种必须抛开自己的利益顾全整个高公馆的责任,一种令他痛恨却又无奈的责任。不如觉慧激进,没有觉民自由的觉新,才是二十世纪初社会的大部分成员,那些处在时代交界处,在两股激流中随波逐流,以“无抵抗主义”修身的青年的写照。

觉慧和觉民是《家》中新青年的典范,而觉新则是作者塑造给新青年的反面教材。他的无奈,他的“无抵抗主义”,和他悲痛终生,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后悔的结局,都是作者想要表现给那些在激流中随波逐流,犹豫不决的青年的惨痛教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像鸣凤那样以死明志,也不需要像琴那样日夜担忧,更不需要像觉民觉慧那样历经艰辛去追求自由。但在生活中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的觉新依旧需要我们铭记。处在新时代的我们虽然不用整日吟诗作画,像觉新的父辈一样咬文嚼字,钻研无用害人的封建书籍,但是很多同学的周末时间仍旧被排的满满的,辗转于各个兴趣班之中。家长们的功利心态,让很多同学被迫的有了很多看似耀眼的兴趣爱好,钢琴、芭蕾、古筝、美声等等,又有多少人真正享受这样的周末时光呢?

正如宫崎骏在《猫的报恩》中所说,“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大自然中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生活中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生命,抓住机遇,表现出自己的特殊人格,才能避免觉新那样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