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滕王阁序》教学札记

六年级素材
2017-03-05

《滕王阁序》教学札记——入情披文,纲举目张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为了让学生好地理解这样的情感,教师不妨简单的加以拓展,如这些快乐的描写和〈兰亭集序〉的第一段何其相似?背背兰亭,想想滕王阁,王羲之和王勃就走到一起了。同样,鉴于个别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也就是“兴”里的悲音,教师更要利用好,尤其是第三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里的那只孤鹜,“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确实自觉不自觉流露出一种伤感。为什么明媚的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这问题已基本触摸到了王勃心灵真正的脉搏,因为接下的悲就深沉而直白地抒发年纪轻轻的才俊抑制不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