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船政文化

高二议论文2000字
2023-03-24

  《船政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地域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福建历史悠久,积淀了厚重而又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悠久灿烂的昙石山文化、光耀千秋的闽 西红土地文化、群星璀璨的名人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马尾船政文化、敢闯敢拼的闽南海洋文化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人生观教育、伦理 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

关键词:船政精神、大学生思想、优良传统

一、船政精神

所谓船政文化,就其物质内容而言,包括船政学堂和造船厂的建设。它建立起当时东方最大也最先进的巨型企业,兴办了以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式学堂。福建船政的业绩积微成巨、触类旁通,从造船、练兵而及于铸币、开矿、治水、制造枪炮及其他用品。同时,从这中国最初的现代化学堂中,培养出大批的各类优秀人才,如海军骨干、造船精英、外交名家、翻译天才以及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志士。他们的活动与所产生酌业绩,引导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船政精神首先是卫国图强精神。面对列强侵略和领土瓜分的危险,船政先贤们奋起抗争,一方面力疾鼓倡变法维新,一方面筚路蓝缕兴办实业。他们期望通过改良政治、富国强兵的途径,实现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目标。

船政精神又是“开先”创新精神。即首开风气之先,创造新 鲜事物,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先进技术的应用。船政先贤们在自己的事业领域,独辟蹊径,开创了许许多多的先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严复从西方引进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如电光石火,振聋发聩,为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为冲击黑暗的专制制度大造舆论。因此被喻为从天上盗取火种给人间的古希腊英雄普罗米修斯。的确,船政先贤们为近代中国社会引进了全新的世界观,由此警醒国人,起而救亡图存。

船政精神还是重教育才精神。沈葆桢强调,“船政根本,重在教育。”就是重在知识,重在人才,重在科技文化。由此出发,形成传统。船政教育重视对青少年的国学基础训练,更重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灌输。他们通过选派优秀学生到欧美各国留学,广泛而直接地吸收西方科学文明。所以,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众多人才,都具有多方面、良好的知识素养。这样的人才培养成效,也是史无前例的。

船政精神更是务实践行的精神。先贤们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苦干,务求实学,务见成效。沈葆桢提出“以一篑为始基”,倾力创办福建船政。船政学堂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无一不是天资聪颖加勤学苦练;他们创造的业绩都是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如严复翻译八大名著,自称“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译文是“用戥子称出的”。船政精英们学贯中西,会通古今,立身正道,行事果敢,无论为学施政,还是整军经武,都能一本初衷,大著绩效。

二、船政文化

福建船政历时数十年,成绩卓著,形成具有超越时空意义且具永久价值的船政文化和船政精神。它比洋务运动有着更加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福建船政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型企业的发轫、先进生产力的崛起。它造就出新一代“开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催生出迈向新世纪的维新思想、改良实践乃至革命运动。船政文化吹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进军的号角,树起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大纛。无论就其内容的广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而言,在当时都是空前的、无与伦比的。它的许多精神和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三、船政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船政文化已经进入历史,船政精神也己形成为传统。作为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它反映了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希望,寄托着先进中国人追求富国强兵、振兴民族的理想,体现了福建知识分子的创造智慧和奋斗精神。大学生由于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苍白、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极易受到不良影响。如何消减社会精神生活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及如何重塑大学生的社会人格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要从探索、改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着手,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建设是我们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我们的大学才能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在构建大学生和谐精神生活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大学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在现有的社会以及校园的机制中,学生很难找到精神慰藉。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指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这对于研究、解决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危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一直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精神生活的现状,我们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才算是真正的把握了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