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我发现了墨的美

五年级散文650字
2014-09-09

晌午。

春日的阳光很柔软,随意地泼洒在窗前的书桌上。一方两个巴掌大的砚台憨厚的敦在桌边,爷爷一手提着一只飞鸟状的白瓷滴水器,一手握着一块眼镜盒大小的墨块,紧压在砚台上缓慢的移动。

砚台是一块黑色和棕色过渡的石块做成的,整个右半边刻着一头老黄牛,背上坐了两个顽皮的孩子。右半边的平坦光滑之处,正有浓稠的墨汁汩汩沿着爷爷手中墨块转动的方向化开、漫出。墨块上用金粉画着一条精细的龙,自底端盘踞,研出的墨里杂糅着细细碎碎的金色,在一片漆黑之中忽明忽暗。墨块不停地转动,研出的墨汁已积成一小洼,墨块荡起了厚重踏实的墨汁,绸缎样的轻轻颤抖。这时,一股独特的书卷气息就泄了出来,像背后含着春天芳香的帷幕被揭开了一角,悄然流露。

墨已研好。

爷爷提笔,与我一起写今草,孙过庭的《书谱》。灰色蓬松的毛笔沾上墨后收拢,聚成一只尖锐的笔锋。黑色的墨迹充溢着灵性,在宣纸上划过飘逸轻灵的弧线。

几千年来,墨迹浸润了人们的灵魂。或是竹简上的苍劲,抑或丝帛上的圆滑。复杂漫长的历史文化在一段段墨迹中得以保存,得以流传。每幅名作中,浸透着书法家最自然,最真切的人生情感。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粗砺顿挫的行笔间,映射出作者在侄子被害后的极度悲伤和愤慨。又像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清新脱俗的墨迹道出了与雅士围坐在兰溪之畔,衔觞赋诗的快活。当我们与那墨色对视之时,墨的美便连绵不绝的涌来。从研磨,到习字,再到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墨深蕴着的美感在眼前绽放,生生不息。

春天暖暖的阳光停留在墨色里,不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