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高三应用文1200字
2012-09-08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近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便接受蒙学经典的熏陶。到了少年时期,求知欲更加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的经典,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步入青年,对世界的认识愈加深刻,现实中的为人处世之道,良好的道德教育都能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和启示。等到暮年,便能达到,孔子所言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我们一生都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是凝聚国家人民,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巨大力量。炎黄子孙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孕育的勤劳勇敢,不屈不挠,乐观自信的民族精神是其根本所在。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上下求索、流血牺牲的奋斗过程中历练而成的,是炎黄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正中的学子,学习古文经典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好途径。

比如:“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笃”是笃实、笃厚的意思,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尚行”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笃学尚行”强调的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止于至善”意思是达到极完美的境界。这是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有机结合。对于青年人来说,“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体现了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我们“笃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应是做人行事的方法和原则。从人生价值上看,学和行是相得益彰的两头:没有学,行难善;没有行,学无成。再比如:儒家倡导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统文化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正中人,我们必须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基本规范,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讲良心、讲诚信、讲责任的道德氛围。我们要以经典诵读为先导,更好的加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空闲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努力铸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