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如何让情节波澜起伏

六年级说明文3000字
2019-01-16

人们常说:登山望景.喜欢山高谷深,重峦叠嶂。阅读文章,喜欢波澜起伏.波谲云诡.而平铺直叙则是古今作文之大忌。

那么.怎样构思才能使记叙文情节兴起波澜呢?

一、设悬法。记叙文要扣住读者,关键一法在于设置悬念。若看头知尾,一览无余,再好的文章也会逊色;反之,若悬念环生,波澜迭起,就能扣人心弦,引人人胜。如《驿路梨花》开头写“我”和老余投宿于深山小茅屋,不知主人是谁,给读者造成悬念。过了一会儿瑶族老人来送米,满以为他是主人。但他说不是。读到这里,读者自然想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后来老人说自己从一个赶马人口里得知。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时。她们又说不是。至此文章悬念进一步加深了,直到最后读者才知道谜底——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样层层设置悬念,使文章既合乎情理,又曲折生动.深化了中心。

二、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是造成文章波澜的技法之一。如单口相声《连升三级》中写纨绔子弟张好古进京赶考,进城后他巧

遇运水皇车,便混进去了。后来,他又巧遇魏忠贤。骗得名片。主考官看过名片认为是魏的人,让他高中第二名。这是三巧。四巧是他拜访魏受款待.声震京城得以混迹翰林院。五巧有人代张做寿联骂魏,魏无暇看.别人也慑于魏的专横不敢说。六巧是魏党被诛,张因寿联竟连升三级。这步步巧合使情节波澜层迭.描绘出封建社会一幅群丑图。

三、离合法。此法指叙写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行文忽即忽离.忽远忽近.离合错综巧妙推移。如杨朔的《茶花赋》,起笔写“我”久在异国他乡怀念祖国.盼望有一幅描绘祖国面貌的画挂在眼前,以寄托思念之情。但接着宕开一笔.从梅花写到茶花,又联想到劳心劳力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工巧匠。又从孩子们仰着的鲜红小脸联想到童子面茶花的含露乍开.这些似乎已离题很远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写自己由此得到一幅画的构思: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面貌。文末一合给人以清新隽永、豁然开朗的感受.文势显出波澜.

四、逆转法。指故事情节不是循着常规顺次发展.而是陡然遇到情理中的“意外”转到另一方面去了。如泰格特的小说《窗》写两位卧床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才可看见外面的世界。在沉寂的生活中.为安慰病友,砸窗病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了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乎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病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得近窗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烘托法。此法是先展示和所要抒发的情志相关或相似的景、物、事。然后进行渲染烘托,最后写出借以抒发情志的主体形象。如散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文章开端引述徐霞客关于大理蝴蝶会奇景的记载,又描绘七八年前自己看到的大理蝴蝶会尾声的实况,说明这一奇景的存在:又引述张潮关于昆明城内圆通山蝴蝶会奇观的记载,说明蝴蝶会并非大理独有。接着又写西双版纳秀丽景色,为下文蝴蝶聚会设置背景。最后才详绘澜沧江边蝴蝶会盛况.揭示出“祖国处处有美景”的主旨,抒发出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文章层层烘托、步步渲染,使读者步步进入胜境,曲折的文思显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六、铺垫法。铺垫是“水涨船高”的表现手法,即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而用另外的人物或事物做“垫衬”。这正如为了让塑像为人瞩目,便把它安放在坚实的基座上。这种手法具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被垫的人或事显得特别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文势曲折跌宕.读来如登山观景,一步高于一步,一景美过一景。如《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写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但开篇却先着力写琴师弹琴,黑妞说唱,目的在于衬垫主要人物的出场。写琴师的弹琴“入耳人心”,“台下叫好声不绝于耳”,如此精彩却只是白妞出台的前奏;再写黑妞的演唱令人叹为观止,谁知竟“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作者刻意铺陈渲染,正是为了突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由于使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不仅白妞的形象光彩照人,鲜明突出.而且文章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

七、断续法。断续,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文势的变化,加强表达效果.或加深对主题的开掘等需要,故意中断文路,插入别的内容,而后再接着叙述。比如任大霖的《我的第一个文学“启蒙老师”》,作者首先以深沉的笔触叙述了“父亲”在艰难中教“我”学古文古诗的情景,下面忽然笔锋一宕,插入杭州的一位亲戚送给“我”一大包新书,给“我”打开了通向文学之路的大门。这件事似乎与父亲毫不相干,是文章的一“断”。但很久以后,当“我”向那位亲戚表达谢意时,才知道那一大包新书是父亲托交的。原来,还是父亲把“我”引上文学之路.这又是一“续”。这样一断一续,使文章生起一层波澜;明断暗续,使文章别开生面;断而后续,更显情思丰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

八、忽闪法。此法是金圣叹评点古典时提出的。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

斯商人》第四幕中,夏洛克磨刀霍霍,正准备割安东尼奥的肉时,鲍西亚突然一声“且慢”,而后便做出了割肉不得流血,否则土地财产全部充公的判决。夏洛克只得以攻为守,只求退款了事。但鲍西亚接着又喝道:“别忙!”于是重申必须照约处罚.如割肉时差了“一丝一毫”,非得抵命、财产全部充公不可。夏洛克只.好乞求不打这场官司。可是鲍西亚又一声喝道:“等一等。”然后指出夏洛克已犯有谋害公民罪,必须照前判决,逼得夏洛克嚎叫起来:“要了我的命!”这里,“且慢”、“别忙”、“等一等”,形成了三次停顿,使剧情曲折多姿,妙趣横生。

九、张弛法。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以

及矛盾的变动与静止。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会叫人神倦力竭.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则会使人兴味索然。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就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就写得张弛有致。当鲁提辖听金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厮”,由于李忠、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了鲁提辖资助盘缠又护金氏父女出走,情势先张后弛。第二天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情势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但他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西,三激这是弛.却孕育着张,最后发展到三拳致死人命,这又是张。三拳之后鲁提辖的“寻思”和么拔步便走”又是弛。文章情节的张弛凸显了人物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

十、抑扬法。此法常见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两种。“抑”或“扬”便是蓄势,便是兴波笔墨。如《荔枝蜜》开篇写儿时被蜜蜂螫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这是抑笔。后来吃蜜动情,去参观养蜂大厦赞美蜜蜂,这是一“扬”,结尾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这是感情的升华,又是一“扬”。文章在这抑扬变化中便跌宕生姿了。这是先抑后扬。还有先扬后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舞会以后》前部分竭力褒扬上校,描绘他堂堂的仪表,魁梧的外形等等,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彬彬有礼、道貌岸然、令人尊敬的长者,这是“扬”。可是舞会后的第二天早晨,就是这个上校丧失人性地狠狠地令人抽打一个士兵.并打得遍体鳞伤,这是“抑”。“扬”是表现上校的虚伪,“抑”才是表现他的兽性.一扬一抑将其狠毒的本性刻画得人木三分。

另外,还有误会、擒纵、插叙、对比等等技法.如果得以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也可收波澜迭起、摇曳生姿之妙。总之,要想叙事有波澜.必须在结构与表达上下功夫,巧妙运用各种技法,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曲折生动、引人人胜。让人开卷难忘。